第二,在低迷環境下,政府在支撐受影響行業的同時,亦應引導市場創造新增長點。可考慮針對新型科技產業提供專項扶持基金,優先中小企,危中尋機,借經濟降溫、資產價格低位的檔口推動經濟多元化轉型。
至於樓市,更需要主動出招。公開數據顯示,地產行業及其相關行業的投資與消費佔香港GDP比重長期保持在25%左右,銀行體系中超過三成的貸款與地產有關,如果任由樓市滑落,後果可能讓香港難以承受。
最直接受影響的部分是庫房收入。過去港府的財政收入嚴重依賴賣地和連帶交易稅項,最高峰時期佔比達25%以上。然而,去年開始本港出現多幅土地流標,上個年度政府收入修訂預算中,地價收入衹有194億元,較原本預算約850億元大幅減少77%。受其拖累,今個財政年度首三個月財赤更是突破了1,200億元,形勢危急。
港府也意識到了問題的迫切性,故今年初決定全面撤銷實行了十多年的“辣招”,可惜樓市輕微反彈後又掉頭向下。如今當局的當務之急是從政策工具箱中找出新工具,穩定樓市。
筆者在此提供兩條思路:
第一,在今年3月開啟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移民)的允許投資項目清單中加入房產。根據政府投資推廣署公布的最新數字,截至今年9月,該計劃僅有579宗申請,顯示吸引力不足。這也與香港經濟疲軟,投資回報不理想有關。但如果將住宅物業納入,大概率可提高計劃的吸引力。而且,房產相比其他投資具有特殊的居住屬性,可引導投資移民申請者與香港產生更多實際連接,乃至鼓勵其在香港定居,落地生根,長遠貢獻本地經濟。可謂一箭雙雕。
第二,香港政府亦可考慮與中央商討,為投資移民人士與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內地人士,提供超過國家個人外滙管製5萬美元額度的特殊資金出境安排,協助來港定居者在港置業。
實際上,自2004年開始實行的《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滙管理暫行辦法》,允許中國內地公民移居境外後轉移原有財產。然而,因多種原因,該路徑並未在內地來港人才群體中獲廣泛應用。港府可與內地商討開通恒常通道,便利赴港定居人士跨境滙出置業款。雖然涉及內地外滙出境等政策限製,此項措施推進難度較高,但當局也應盡量嘗試。不僅為穩定市場,亦是更好的促進內地來港人才的權利。
雖然高樓價是香港的“負面標籤”,降樓價已成“政治正確”,但港府應果斷施政,穩定樓市,跨過周期,不必背上心理包袱。
當然,經濟的繁榮是人創造出來的。港府不僅需要吸引資金,更需要吸引人才。本屆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已經比較豐滿,只需鞏固微調,接下來需要的是創造更適合人才發揮的社會環境。
政府應著力重塑香港自由開放的特質,幫助人才獲得安全感,“心裡有底”才敢於創新,敢於試錯。例如學術界,近年因部分學者對香港社會各項變革不理解導致出現求安全、自我審查等現象,影響了部分領域學術研究的質量。政府應當直面並化解這種心理,主動“示範”學術自由。
例如,參照盛事經濟的思維設立專項學術活動基金,吸引更多世界頂級的學術會議、行業峰會來港舉辦。另外,政府應當鼓勵各類機構邀請世界知名學者來港交流,即使在某些領域對香港或國家持批評態度,也應有“請人來講自己壞話”的胸襟。同時,官員亦應盡可能出席有爭議話題的學術活動,用行動表達對學術討論自由的支持,要相信真理越辯越明。維持開放包容的環境比反駁個別“出格”言論更重要。
以上思維可套用到其他領域,定將有利於提高社會活力,保持香港競爭力和對人才的吸引力,進而實現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標。當人才匯聚,自然也會為經濟帶來新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