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拆遷已成定調
2014年5月23日,幾套拆遷設備在川流不息的濱河路上開進。它們的目標是位於“文化長廊”中段的15家商鋪。
這15家商鋪的主人,是首批與政府達成拆遷意向的業主。據當地另一名知情人士的陳述,這些業主中不乏政府工作人員或其家屬。
斥資2.7億元的“文化長廊”,為何如此短命?“主要是政策調整。”河口縣新聞發言人稱。事實上,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文化長廊”的拆遷已成定調。河口縣政府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有關“將河口建成國際化濱江城市”的要求,制定了《河口縣開展口岸國門形象提升工程的實施方案》。“文化長廊”的改造提升工程,成為《方案》中的重點項目。官方稱,“本著還河於民、還景於民”的理念,“文化長廊”將被改造為城市公共空間和平台。
他們認為,“文化長廊”內的沿河商鋪嚴重影響了景觀,鋪設過密對環境衛生的影響及綠化布局的散亂等問題,成為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
這與規劃之初關於文化長廊“商業、文化、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建築景觀帶”的描述大相徑庭。
“沒想到新要求如此快”
但在規劃部門看來,“短命工程”的焦點在於,縣裡對城市規劃不夠前瞻。
“我們沒有想到,上面(對城市規劃)的新要求會如此之快。”河口縣規劃局一名領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