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復旦80後研究團隊"拿下"MERS成果轉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6 11:27:42


  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正在韓國流行的ME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一度引發世界範圍內的關注。自2012年全球首次通報MERS病毒,人類尚未攻克它,其傳播渠道未知性、高致死性令人聞之色變,多個國家科研團隊瞄准病毒,展開海量研究。

  來自復旦大學團隊的研究成果,一鳴驚人:該校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姜世勃教授領銜的團隊,與美國科學家聯合研發出對MERS病毒具有高抑制活性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m336);而此前,團隊已研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抗MERS病毒多肽抑制劑(HR2P-M2),相關文章已發表在國際權威傳染病學雜誌。

  轟動全球傳染病學領域的團隊,當他們從幕後走到台前時,更令人訝異不已——團隊平均年齡僅有32.4歲,其中許多骨幹是80後、90後。前瞻眼光加上樸素初心,成為他們攻克國際難題的秘訣。

  “攻克”MERS源自前瞻研究

  機遇,從來都垂青有準備的人。今年起,MERS病毒逐漸受到關注,各種研究接連湧現。然而,對於姜世勃教授團隊來說,早在MERS病毒剛一“冒頭”,就被他們死死盯上了。

  今年33歲的團隊核心成員陸路回憶:三年前,MERS病毒才剛在中東地區被發現,受感染者人數有限,正因如此,鮮有人願意在如此冷門的病毒上花大功夫。姜世勃多年研究艾滋病毒、SARS病毒等,在國際抑制劑領域研究處於領先地位。他敏銳意識到,這是個全新的高致病性病毒。MERS病毒有些像SARS病毒的“遠親”,研究將具有豐富意義。

  姜世勃說,“研究病毒的,看到新的病毒會義無反顧投入進去,這是一種天性。”懷揣如此樸素的初心,他帶領著一群剛屆而立的年輕人,組成第一批MERS病毒研究團隊,從最簡單的基因序列圖譜著手,找尋突破。

  沒日沒夜的三個月,團隊成員們幾乎是關在“小黑屋”裡,眼睛一睜開就做試驗、分析數據,實在困到不行,鋪張瑜伽墊子在桌腳下睡覺。當時正攻讀博士學位的劉奇,因眼睛長時期受到熒光刺激,出現“飛蚊症”;初為人母的王茜,犧牲了幾乎所有的親子時間,只圍著實驗室打轉……

  一天,陸路又開始了盯著電腦屏幕的“漫漫征程”:他目不轉睛看著屏幕上的六螺旋晶體結構,反覆分析,直至深夜又設計出多種組合;返回家中仍難眠,他想到EK位點的修改,或許會有所突破,可家中沒有模型軟件。陸路披星戴月,再次返回實驗室,趁著靈感,通宵設計出新的多肽HR2P-M2。此後證明,這一多肽設計最優,其可溶性比此前設計高了足足一千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