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屠殺幸存者要求別拍照:擔心被日本人暗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08:54:34


 
  連接歷史與現實

  編史、建館、立碑……

  在研究中張連紅發現,大屠殺之後,在日軍高壓恐怖統治之下,南京市民的創傷記憶被深深地掩埋在心底。但是,每逢到了清明祭掃親人和大屠殺周年之時,他們都會以最簡便、最隱晦的方式祭奠那些無法忘卻的創傷。

  1982年,日本教科書事件發生之後,日本國內否定侵略戰爭特別是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行,激起了南京市民的強烈憤慨,他們紛紛寫信呼籲政府,“為歷史也為未來,為南京人民、中國人民也為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就南京大屠殺事件編史、建館和立碑,以紀念死者、教育後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成了南京市民連接歷史與現實的記憶通道,成了紀念和憑吊遇難親人同胞的重要場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前往參觀的人數達到50萬人次,自1985年建館以來,參觀總人數已超過1000萬人次。每年清明前後和大屠殺周年祭日,許多南京市民特別是一些大屠殺幸存者都要前往獻花憑吊。一個被媒體廣為傳播的細節:每年清明都有一位特殊的送花圈人,挽聯上寫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唐順山”。當年,25歲的鞋匠唐順山裝成死人在日軍的殺人比賽中躲過了一劫。紀念館建成後,他年年騎自行車來送花圈。

  張連紅的研究表明,在南京,通往南京大屠殺創傷記憶的通道隨時隨地都可能被打開,任何同南京大屠殺相關聯的事件在南京市民中間隨時都可能引起強烈的反響。他舉例說,1995年3月,當南京市發出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工程捐贈一元錢的倡議後,市民們踴躍響應,在1個多月的時間裡,參與捐款的市民達到100萬人,捐款總額達到160餘萬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