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史上日本人的對華心態:從畏懼到仇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30 10:22:10  


  中評社香港12月30日電/本文選自《同舟共進》,原標題:歷史上日本的對華心態
 
  王曉秋(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
 
  中日邦交正常化已40年,兩國間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然而,兩國政治、外交關係卻起伏不定、麻煩不斷,國民之間信任度、好感度也在下滑。不但日本右翼勢力不時興風作浪,而且日本政府高官們也常常掀起危害中國主權利益的逆流。樹欲靜而風不止,日本的對華心態與其對華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不妨打開這面鏡子,照一照歷史上日本的對華心態。
 
  【從島國心態到神國心態】
 
  日本地處亞洲東隅海島,又處於中華文化圈的邊緣。古代日本人懷有島國心態和神國心態,兼有自卑與自大交錯的雙重心理。日本統治者一方面仰慕、仿效中華文化,一方面又不甘心邊緣地位,企圖與中國平起平坐以至分庭抗禮。例如7世紀初聖德太子努力吸收中華文化、仿行中華制度,在日本推行改革,同時又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上做小動作,書寫“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正是這種心態的流露。
 
  公元663年發生了中日之間第一場戰爭白江口之戰。日本侵入朝鮮,聯合百濟,企圖對抗和挑戰中國,結果被唐朝與新羅的聯軍打敗。這使日本統治者認識到自己羽毛未豐,尚不足以抗衡中國,故而繼續派遣唐使加緊吸收中國先進制度文化,且幾百年間未敢再出兵朝鮮。
 
  16世紀末,豐臣秀吉掃平戰國群雄統一日本。他野心勃勃,1592年發動了侵朝戰爭,企圖占領朝鮮進而征服中國。豐臣秀吉狂妄地計劃親自渡海坐鎮寧波指揮戰爭,企圖由養子豐臣秀次率兵攻占中國,並將日本國都遷至北京,以北京周圍十縣之地進貢天皇“禦用”。他甚至還夢想遠征印度,“統一天下”。結果日軍在明朝與朝鮮聯軍的沉重打擊下慘敗,豐臣秀吉也於1598年一命嗚呼。
 
  17世紀開始江戶時代,日本與清朝雖無外交關係,但通過長崎貿易開展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本朝野崇尚朱子學,喜讀中國書,愛買中國貨。然而有一批國學家開始製造疑華、貶華的輿論。他們一方面宣揚日本是“神造之國”、“皇道之國”,一方面鼓吹清朝已是“華夷變態”,儒教不過“無稽之談”。如本居宣長宣稱“世界萬國中唯有天皇所統治的日本國才是最優秀的,才是萬國之主宰,而中國卻是累世紊亂”。這種“神國心態”成為日本人種優越論的心理支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