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能有很多精力去做研究,但我是在培養中國最優秀大學生的溝通方式、思維能力,對他們以後走入社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其實是更有價值的。”方艶華說。
學生:勤懇教書老師應悉心愛護
方艶華曾經的學生,外文系2011屆畢業生龐博在得知老師面臨解聘的遭遇後,發起了一項請願活動。5天裡,希望方艶華留任的畢業生來信有50多封。
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2011屆畢業生王蕾的請願信是網絡中流傳最廣的一封。
“方老師讓我重新認識英文寫作,她叫我們忘記為了高考而背誦的八股文,她鼓勵我們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英文寫作課,我們學習全新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拷問那些不經審視的觀點,重塑自己的價值觀。”王蕾在信中說,“像方艶華老師這樣已經在清華園內勤勤懇懇教書育人多年的人,才是學校最珍貴的財富,應當悉心愛護。職稱固然是評價一個老師的標準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貢獻。”
更多學生則認為,僅用職稱、論文數量衡量教師能力、決定教師去留的制度太過於死板,“至少應該把學生的意願加進去。”
追訪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學校重視教學教師科研壓力較輕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名老師稱,該校相對比較重視教學,每學期結束,學生通過網站對所選課程老師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授課方法、教案編寫、上課態度等十餘項,以及簡短的評語,這些內容教師也均可看到。
與清華等大學不同的是,中青政並未實行“不升即走”制度,教師學術研究壓力相對較輕,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教學上。
在職稱評定中,科研成果還是職稱評定的重頭。科研成果包括論文發表數量,專著、科研項目數量等。一般升副教授需4-6篇,升教授6-10篇,其中還必須有“核心期刊”、“權威期刊”。
相較於科研成果的剛性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投入則沒有量化的標準。教師在學校的地位取決於職稱,而職稱則取決於論文及項目的數量。
該老師說,在評職稱的高壓之下,教師對學生的投入常要“憑良心”、“憑操守”,對學生投入再多的精力,評職稱時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有的老師重視教學,寧可不去評職稱,也不願到處去發表低質量的論文,那麼他的生存狀態則要看學校提供給他的寬容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