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八旬老教師助學64年捐115萬元
http://www.CRNTT.com   2017-11-16 11:19:53


李振華在“振華獎學扶貧基金會”上給學生頒發助學金。
 
  然而環境,卻遠比李振華想象得更為艱苦和簡陋。

  “我從來不知道世界上會有這麼一個地方,老百姓還過的是吃糠咽菜的日子,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沒有被子,晚上蓋麻袋包,冬天就一條棉褲,誰出門誰穿。沒有公路,沒有樓,更沒有電,周圍是一座座的大山。”

  而李振華所在的“韓旺學校”,是位於沂蒙縣東裡鎮韓旺村山腰上的一個破廟,整個“學校”裡,他是唯一的老師,大石頭是桌子,小石頭是板凳,附近數十個山村都倚賴著這一所學校。38個學生裡,最大的38歲,最小的7歲。

  從城裡來的李振華懵了,“我一個住在山上,晚上外面就是狼叫聲,很害怕啊,當時感覺一天都不能待。” 同批出發的45個青年裡,有的當天就回了城,不到半年的時候,已經回去了37個。

  但李振華的倔脾氣讓他不想輕易回頭,“我想如果回去了,別人肯定要笑話我,覺得挺丟人的,所以我想著,我多待一天,回去笑話的程度就小一點。”

  然而,這一待,卻是16年。

  “也是一件件事感動了我。當時我來的時候,南方已經暖和了,但這裡還是很寒冷,當時村裡的大娘看我穿得很單薄,她們就偷偷給我做棉衣,用自己家的棉花、自己織的布,白天忙完農活,晚上在煤油燈下給我做棉襖、棉褲和棉鞋。”

  當素未相識的大娘把棉衣送來學校時,李振華感動的一直掉眼淚,“當時我才17歲,很想家,就像見到自己的母親一樣。”老區人民的淳樸,讓李振華在大山裡找到了一份溫暖。

  然而更觸動李振華的,是大山裡知識的缺失。“在我來之前,這裡沒有一個學校,90%的人都是不識字的文盲,不認識一二三四五,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不會記工分,他們就在墻上劃橫杠,劃一道代表一天,劃半道代表半天。”

  1955年,當同一批過來的知識青年都返城時,李振華再也邁不開回家的步伐。

  他白天給孩子們上課,晚上給村民辦掃盲班,手把手的教村民學會寫自己的名字。1955年,沂源縣中學升學率為十比一,而李振華教的班全部升入初中。

  16年裡,從17歲到33歲,李振華人生中一半的歲月,都留在大山深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