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香港很多繁華的地區都是依靠填海而取得的土地,其中包括德輔道以北的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港澳碼頭、九龍灣等。數據顯示,至2013年,香港從填海工程獲得的土地面積逾67平方公裡,占香港土地總面積約7%。在填海土地上容納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業活動。
填海為香港提供了很多好處,多年來幾乎無人反對。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由於部分環境保護人士的倡議,填海在香港社會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2003年,有環保人士在香港終審法院推翻《灣仔填海計劃》,從此直接影響到香港的未來規劃,多個基礎建設項目及多份長遠計劃被迫中止或重新檢討。據香港地政總署數據顯示,從2000年開始,香港填海土地增長速度緩慢,當時累計填海面積僅為62.6平方公裡;再到2010年的10年間,全港填海面積也只增加不到6平方公裡,至68.3平方公裡;而到2015年,只增長到69.5平方公裡。
嚴峻的住房現實
最新的國際調查報告顯示,香港連續8年被評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市民不吃不喝超過19年才可置業。據港府早前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香港基本總土地需求預計在未來30年將超過4800公頃,預料現有、已落實及已規劃的發展,加上重建已建設區,只可應付約3600公頃的土地需求,至少缺乏1200公頃土地。面對建築用地缺乏的嚴峻現實,填海再度被提上議事日程。
港府年前已選定5個維港以外的近岸填海地點:小蚝灣、欣澳、馬料水、屯門龍鼓灘、青衣,進行專題研究。去年年底發布的咨詢報告建議,以沙田馬料水為填海首選地點,填海60公頃,連同污水處理廠騰空土地,可提供共88公頃土地,興建1.1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約3.5萬人口,最快可於2026年推出。
香港社會普遍認為,填海造地是解決房屋問題的重要途徑。香港《信報》5日發表社論稱,建房需求極大,找地又困難重重,填海是非常值得考慮的方向,只要不是進一步收窄維港海面,務實的大眾大概都不介意深入討論。
(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