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8月6電/北京北四環西路67號,“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紅色大字鑲嵌在一棟高樓上。就在這裡,自動駕駛、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芯片、液態金屬……一批擁有前沿技術的創新企業正拔節生長,成為中關村這棵創新大樹上的茁壯新枝。它們的周邊,新的產業生態在萌動、發芽。
40年前,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科學的春天”播下創新的種子,激發中關村地區的科技創新活力。此後,中關村的高科技產業從無到有,高科技企業從小到大,產業體系從大到精,一次次迭代升級進程中,創新之潮奔騰激蕩,從未止歇。中關村也由此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標誌,成為創新發展、以科技引領未來的精神象徵。
高科技產業從無到有:
改革激發源源活力
中關村,因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過去被稱為“科學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帶來的巨大動力,使這裡人才優勢集中釋放,創新創業匯成大潮大勢。
高科技產業從無到有,始於一位科學家“零的突破”。1980年10月23日,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間小小的平房倉庫裡,陳春先創辦的“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誕生,成為我國內地第一家民營科技公司。當年,賦予這位44歲核物理專家破冰勇氣的,是一個大大的夢想:“要把中關村建成‘中國矽穀’!”
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一批科技人員衝破體制機制束縛,從中關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來,“下海”創辦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由此成為一個時代的閃亮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