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國際市場,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長二捆”的橫空出世。它是中國第一個為市場量身定做的火箭,其成功發射澳星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高科技走出國門的重要標誌性事件。此次發射首創了“拿一紙火箭草圖與用戶簽訂發射合同、拿著合同找貸款、拿著貸款造火箭、拿著火箭交市場”的商業運作新模式,為中國航天探索出了一條以市場帶動科研發展的新路。
闖蕩市場並非一路坦途。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航天商業發射遭遇失利,加上美國對中國衛星及衛星設備的封鎖,中國航天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份額歸零。面對低谷,中國航天人奮發圖強,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規範,並採取“中國火箭+歐洲衛星”“中國火箭+中國衛星平台+歐洲載荷”的創新模式,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重新走向國際商業航天市場。進入21世紀,我國首次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中國衛星開始登上世界航天舞台。
在“走出去”的路途中,航天科技集團輸出的不僅是資源、技術,更是人才、經驗,在世界航天版圖上,中國航天人承擔了越來越重要的責任。多年來,集團公司為近10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
在近4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為國際用戶提供一攬子服務和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軍民融合釋放改革紅利
柬埔寨的一片熱帶雨林,昔日荒草和殘次林遍布土地,如今清澈的水渠和筆直的道路儼然有序,方方正正的甘蔗地欣欣向榮,一座現代化的制糖生態產業園拔地而起。
在這裡,航天科技集團所屬長城公司航天長城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站在產業鏈高端,運用共享經濟的思維方式整合資源,以甘蔗榨糖的廢料為原料,為制糖企業建設了一座生物質發電廠。國際產能合作不僅與當地經濟發展完美對接,也成為央企民企“抱團出海”的典範。
聚焦軍民融合,航天科技集團立足優勢,優化配置資源,培育了多項有前景的產業項目,航天技術應用及服務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4.1%,利潤總額年均增長11.2%。
在衛星應用領域,航天科技集團正在逐步形成從芯片、終端、系統集成到運營服務的產業鏈條。建成了0.5米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投入運營的高通量衛星通信容量已超過我國之前在軌通信衛星容量總和;啟動全球低軌移動互聯網衛星系統建設,順利獲得基礎電信衛星通信業務資質。
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航天科技集團加快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物聯網、智能機器人、高性能膜材料、無人機等發展,實現了工業探傷膠片進口替代。同時,航天科技集團也積極融入區域發展,按照體系效能型建設思路,建成北京唐家嶺航天城、北京永豐產業基地、天津濱海新區產業基地、上海閔行航天城等多個新區。在空間科學、衛星技術、衛星應用等領域拓展海外合作,產品、服務已覆蓋31個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