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春節歷史演變與民俗傳承 給壓歲錢有講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0 15:12:43


   
  如果說大年是一台全民參與的民俗大戲,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節目。
  
  元宵典型的節俗是燈會,因此元宵又被稱為“燈節”。元宵燈會的興盛從隋唐開始,隋煬帝楊廣每年元宵都要在都城洛陽舉行盛大的燈會,招待外國使者,以誇耀中國的富庶。唐朝元宵張燈風氣更盛,唐朝皇帝為了舉國同樂,將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燈會,延長到三夜,規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為了人們通宵觀燈游賞,節日期間取消平時的宵禁,即所謂“金吾不禁”。宋朝城市生活進一步發展,元宵燈火更為興盛。明代全面復興宋制,元宵放燈節俗在永樂年間延至十天,從正月十一開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
  
  元宵節另一節俗是吃元宵。元宵是一種節令食品,明清時期正月十五吃元宵成為時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後,就開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細粉制成,圓形,內包核桃仁、白糖為餡,大如核桃,江南稱為“湯團”。清代蘇州人稱為圓子,杭州人稱為“上燈圓子”。在祭祀祖先之後,家人老鄉一起享用圓子,取其團圓的意義。
  
  “男婦嬉游”是元宵特殊的人文景觀。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歡”節,人們在這一階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約束,紛紛走出家門,看戲、逛燈、猜燈謎,走百病、鬧夜,連平日隱藏深閨的女子這時也有了難得的出游機會。有人說元宵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似乎有幾分道理。當今城市公共生活需要有元宵節這樣的公眾節日,元宵節可以有集體性的觀燈賞月與民俗行游活動,進行廣場式的社區聯歡聚會。通過公享的節慶習俗,增強公眾的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與責任,以孕育培植社區共享的精神傳統。

  (來源:光明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