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一屆淡化金牌的奧運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3 09:31:48  


 
  與2004年和2008年兩屆奧運會相比,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這次出征,確實是史無前例的“低調”:設立“開放日”允許媒體記者觀看訓練的運動隊並不多見;多數平時可以隨意交談的運動員也變得三緘其口,對採訪要求以拒絕回應;而例行新聞通氣會上,各中心負責人的情況介紹和奧運前景分析更是透著謹慎。

  “我相信教練和運動員一定會全力拼搏,但我們現在不是‘社會辦體育’,也不是‘企業辦體育’,而是‘官辦體育’。誰不盯著金牌,就給誰扣上‘損害國家利益’的大帽子,這種做法恰恰是短期行為,恰恰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現在的問題是,官員對金牌的熱衷程度導致了方向的偏差。”盧元鎮說,“北京奧運會上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不過我有很多專業體育院校的學生,現在讓他們回想北京奧運會上我們獲得金牌的項目,只有很少人能說出30個以上。”

民眾意識趨向健康生活

  “51塊金牌?”30歲的北京市海淀區居民陳默回憶4年前那個夏天的時候還略有些激動,但對於金牌的數量,他的記憶卻已經模糊不清了,“我就知道乒乓球、跳水、舉重一下子拿了很多金牌,奧運冠軍可能提名字還有印象,但也都記不太清了。”

  陳默對北京奧運會印象最深的是中國男籃與德國男籃那場小組賽。他在五棵鬆籃球館現場觀看了那場比賽,至今還記得姚明在那場比賽中得到25分,帶著中國男籃衝出死亡之組晉級8強。

  “我覺得看這場球比別的項目拿很多金牌都過癮。”陳默說,“姚明進NBA之後,看籃球和打籃球的人明顯多了。”

  姚明永遠無法感受奧運會的金牌滋味,中國男籃在奧運會上的歷史最好成績也只是第八名。但這並不妨礙姚明成為一名偉大的運動員,同時有無數青少年在榜樣的激勵下走進籃球場。

  這說明並非只有奧運會金牌,才能對青少年運動觀念、運動習慣產生刺激作用。奧運會金牌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其實遠不如對運動員本身以及利益單位的眾多官員的影響大。比如李婷、孫甜甜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拿到網球女子雙打冠軍,但直到2011年,李娜奪得法網女單冠軍後,中國民眾的網球熱情才呈現出井噴似的爆發。

  “我知道運動員都是非常辛苦的,好像他們只有拿了奧運會金牌才算對得起自己,其實我覺得,只要盡力了就好。”就在本屆倫敦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正式成立的當天上午,北京市民餘光告訴記者,“不用太計較金牌,就算乒乓球不拿金牌我都沒意見。”

  餘光的業餘愛好就是和同事打乒乓球,單位有球台,每天下班他都要活動半個小時再騎車回家。對他來說,這已經是很幸福的運動體驗了。

  “我經常看電視裡轉播的乒乓球比賽,有段時間天天看,自己喜歡這個項目。咱們訓練條件太好了,水平太高了,整體實力擺在這兒呢。”餘光說,“王皓、馬龍和張繼科都是好樣的,我對他們要求沒那麼高,因為看他們打球看得太多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