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7月28日召開的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其中有關校園足球的內容引起外界高度關注(見本報昨日A2版)。袁貴仁提出,從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級足球聯賽機制,通過招生考試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長通道,源源不斷培養優秀足球後備人才。其實,昨天在公開報道中沒有明確說明的是:今後的校園足球管理也將出現很大的變化,那就是由過去的體育部門主導改為由教育部門主導,這是一個非常積極、很有內容的變化。
這個“管家”換得好
校園足球本來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中國青少年校園足球2015至2025年發展規劃綱要》調研組和起草組成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健,昨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校園足球管理體制將有一個重大轉變,即由體育部門轉到由教育部門來主管。”他強調,這是校園足球發展理念的一次重大變化。
其實,早在南勇時期的2009年4月,中國足協就開始大力推進“校園足球”計劃,共有43個城市、近2300所學校參與。但從體育和教育部門配合上一直矛盾重重,體教“兩張皮”的症結依舊存在,既然是體育部門的事,教育部門自然積極性有限。前中國足協青少年部主任馮劍明是個事業心極強的足球官員,半生的心血都化在了青少年足球上,不惜為此與急著要成績的某些領導發生衝突和矛盾,但他曾無奈地透露,為了支持校園足球,體育總局拿出了4000萬元,但卻本末倒置,因為既然是校園足球,就必須有學校參與,而學校隸屬於教育部。作為校園足球政策權威的執行部門,校園足球辦公室卻沒有任何實權。全國校園足球還沒有一個執行公章,而單獨由中國足協蓋章,或者由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蓋個章和體衛處蓋章,在權威性和執行力上都會大受影響,讓校園足球舉步維艱。
教育部門為何積極性不高?除了校園足球這項學校的工作由體育部門主導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在於兩個部門在校園足球理念上的差距。體育部門抓校園足球,是為了出足球人才,是為了組建各個年齡段的國家隊打好國際比賽;而教育部門的理念是,足球也罷,其它運動也罷,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用吳健的解釋是:“教育部門認為校園足球在開展時,重點應該放在校內普及上,要實實在在的足球人口。”過去幾年,校園足球在體育主管部門組織管理下,發現和選拔足球人才是最主要的任務。但吳健對校園足球的定位有不同看法,“第一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第二提高學生的足球運動技能,第三以體育精神健全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