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的傳中成功率不高,恐怕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缺乏邊路的傳球高手。在邊路傳中的戰術要求中,真正決定性的是傳球隊員能否將球傳到位,中路球員的任務就是能够舒服地把球送進門裡。
本場比賽的下半時,左邊後衛李學鵬的傳中次數算是最多的,但傳球落點的准確性卻難以令人恭維。右後衛趙明劍助攻上前後,傳中過程也存在這個問題。換而言之,高洪波強調邊路沒有錯,從先前的杜伊、卡馬喬,甚至到佩蘭,外籍教練執教中國國家隊時,一直強調“決戰在邊路(sides play)”,希望國腳們利用好邊路。但如今的關鍵在於沒有好的傳球手,此乃其一。
其二,同樣是邊路,現代足球發展至今,球場的區域劃分已越來越細。同樣都是中文所說的“邊路(sides play)”,但歐美足壇卻進一步分為“channels”與“flanks”(如下圖所示)。而在歐美足壇提及邊路時,更多是指“channel”而非“flank”。目前國內球員在邊路拿球後只是簡單地選擇從外圍(在flanks區域內)傳中,然後讓中路包抄的球員去搶點完成射門,就像李學鵬在下半時比賽中所處理的那樣。
可是,回想一下中國隊上半時的兩個進球,第一進球前,武磊的傳球區域就在左側的“channel”區域;而吳曦後插上傳中為楊旭創造的第二個進球機會,傳球區域恰恰是右側的“channel”區域。實際上,薑寧攻入的個人第二球,恰恰也正好是從左側的“channel”中突破進去後射門完成得分的。
同樣是邊路,國內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兩翼齊飛”上,與歐洲足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歐足聯早在《2011-12歐冠聯賽技術報告》中就已明確指出:“433陣型中的左、右兩側前鋒已越來越遠離過去傳統‘邊鋒時代’的跑位綫路,不再是上下直綫跑動,或以角旗為目標、或沿著邊綫跑動。他們開始時站位很寬,充分利用球場的寬度,然後去內切或走裡綫,從而在危險區域內給對方制造混亂。
“這種活動方式通常有球員用他們最強的那只腳帶球,拉開對方的空檔,然後完成強有力的射門、或者是致命地、准確地傳給隊友去完成最後一擊。這些球員走內綫式的跑動,也為身後的後衛拉開了更多的空檔,由身後的後衛超越他們、去成為球隊邊路進攻的主要傳中者。阿森納(數據)隊主教練溫格更是指出:‘在邊路前鋒位置上的球員是如此之活躍,各隊很難在90分鐘內始終不給對手以空間。’也正因為此,那些傳統意義上的、不是很活躍的的邊鋒時代已結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