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那個時期,經歷了近20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在國民生活條件大幅改善的同時,卻開始出現青少年體質下滑的危機。2008年1月,記者曾赴日本採訪,日本體育協會總務部長山田剛回憶自己曾經歷過的那個年代,“‘垃圾食品’泛濫,加上體育運動的缺乏,日本青少年的體質持續下降,滿大街都是‘大象腿’、‘小胖墩兒’。 ”
“這最終促使日本政府痛下決心——僅僅一小部分人提高運動成績是不行的,讓大部分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才是根本任務。”
在國家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將原本投入在競技體育上的財力,大量轉移到包括學校體育在內的大眾體育上,這曾在日本國內引發爭議。山田剛回憶道:“在東京奧運會上,日本代表團的成績太好了,金牌榜第三簡直是神話。政府政策的突然轉變,難免引起一些爭議。”
4年後的墨西哥城奧運會,日本代表團的成績直線下滑。但這只是開始,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落幕時,奧運金牌榜前10名中都找不到日本代表團的影子。在亞洲,長期稱霸體壇的日本也開始讓出霸主寶座,1982年的第九屆亞運會上,日本第一次失去了亞運會金牌榜榜首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中國代表團。
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速度令世界驚嘆,中國的競技體育同樣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82年,中國首次在亞運會金牌榜上超過日本,從此再也沒有讓出亞運會金牌榜第一的寶座。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第一枚奧運金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首次躋身金牌榜前3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以創紀錄的成績獲得金牌榜第一名。
但和東京奧運會舉辦時的日本一樣,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30年後,中國的青少年體質危機也開始顯現。實際上,在孫雲曉發表《夏令營中的較量》的1993年,即中國改革開放10多年時,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危機就已經顯露出苗頭。
日本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之後立即轉變發展戰略,體育工作的重心從競技轉向大眾,從1965年開始,政府將更多的預算投向國民體育事業。東京奧運會日本代表團創造的優異成績,並沒有簡單地駐留在金牌榜上,反而順勢成為掀起全民健身熱潮的強大助推力。1957年日本開始調查國民體育參與率,當時男性的參與率只有23%,但在東京奧運會後的第二年,這一數字就飈升到45%。
什麼才是競技體育真正的生命力?
當日本代表團的奧運、亞運成績不再輝煌,日本的大眾體育尤其是學校體育卻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