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給學校體育建一條康莊大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22 12:59:57  


 
  在中國,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獨立運行,中國最成功的運動員幾乎全部出自少體校——體校——專業隊的三級培養體系。對於教育系統來說,體育僅僅是學生強身健體、至多是獲得升學加分的手段。現在的很多中國家長並非不關注子女的體質健康,但很少會積極支持子女參加體育運動,更不願看到子女在學業有成的情況下往運動員方向發展。因為那意味著子女將脫離教育系統,進入一個只要運動成績不要文化素質的體育系統。在這個系統裡,笑到最後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參與者最終既沒有在體育舞台嶄露頭角,又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最佳年齡,頻頻發生的退役運動員生活窘迫的事件,更加重了整個社會對運動員出路的憂慮。

  中國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的割裂,對學校體育是一個嚴重打擊,因為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而言,缺少上升通道的學校體育失去了最重要的號召力。

  女排原國手楊希曾長期在美國生活,她看到的是,美國的學校體育以校隊為核心,從小學、中學、大學最後到職業體育,形成了一條連貫的發展脈絡。各級學校的校隊隊員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尊敬和追捧,校隊成為學生向往的集體。由於校隊隊員也是學校的學生,必須完成所有學生都需達到的基本學業要求,校隊隊員大都成了“文武雙全”的精英,無論最終能否進入職業體育圈,都不影響他們的升學和擇業。

  2005年在土耳其伊茲密爾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清華大學學生胡凱奪得男子100米跑金牌。胡凱的名字一夜間傳遍中國,並不僅僅因為他是男子短跑的大運會冠軍,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由教育系統而非體育系統培養出的世界冠軍。胡凱在清華大學和全國高校造成的轟動效應,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名出自體育系統的大運會冠軍。因為對於廣大學子來說,胡凱與自己是如此之近,而那些由專業隊培養的“運動員大學生”仍難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嫌。

  不過,8年之後的今天,胡凱式的大學生運動員在中國依然是“稀有物種”。

  中國職業體育與學校體育之間的鴻溝對於二者是“雙敗”的結局,職業體育無法得到全面發展的後備人才,學校體育則失去了“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二者如何融合仍然是一個待解的難題。(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