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體壇聚焦:體育公益在路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31 10:28:35  


 
  姚明當年登陸NBA,第一個聖誕節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火箭隊像往年一樣組織球員去社區服務,他去的那家男主人是一個盲人,聽說火箭隊的球星來了,激動萬分,站起身連問:“能不能摸一下姚明?”

  這件事讓姚明覺得,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快樂不止在球場上。如今,他成為中國運動員投身公益事業的表率,與那段時間的親身感受不無關係。

  國內運動員對公益缺乏了解、缺乏渠道,個人意願與社會需求還有“瓶頸”

  在一些體育發達國家,體育明星做公益是普遍行為。“車王”舒馬赫曾為印尼海嘯災區捐款1000萬美元。曾經的“車神”阿姆斯特朗雖然已因為興奮劑事發落馬,但他所創立的“堅強生活”基金會依然保持著體育基金的募款紀錄。在阿姆斯特朗承認服用禁藥前,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從基金會中退出,以盡可能降低自己的負面新聞給基金會帶來的衝擊。

  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總經理張慶認為,國外一些體育明星、體育組織的公益行為已經形成了系統化、規模化、專業化的體系。和這些成熟的做法相比,中國體育界的公益行為還處在初始階段。

  姚楠曾是一名速滑運動員,“連全國冠軍都不是”,她微笑著說。不過,她曾在2011年體壇風雲人物評選中獲頒“未名人士體育精神獎”。作為一名運動員,她沒能參加奧運會,但她作為教練參加了6屆特殊奧運會,用體育為智力有障礙的孩子帶去生活的陽光。在她看來,能夠讓這些孩子盡量融入社會,就是“個人最大的收獲”。

  不過,像姚楠這樣的運動員眼下還不多。比姚楠名氣大得多的奧運冠軍孫楊就說:“一直希望有機會參與公益活動,但覺得有心無力。”

  孫楊的感受,也是不少中國運動員面臨的現狀。張慶認為,在國外,運動員公益行為往往由一個團隊去策劃執行,和社會的“粘合度”很高。而中國運動員大部分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成長,專注於訓練比賽,對參與公益活動既缺乏了解,也缺乏渠道。“由於對接不暢,運動員的個人意願和社會需求之間產生了‘瓶頸’。不過,這也是體育公益的機遇。”

  體育明星做公益,不是簡單的給予,更是引發

  現在,不僅楊揚、姚明等運動員以個人名義成立體育公益組織或者基金會,將他們在賽場上的影響力通過另一種形式延伸,中國奧委會近兩年也推出了“奧運健兒公益服務大行動”等形式的活動,組織奧運冠軍去學校、社區,和大眾積極互動。這樣的意識萌發,既和社會發展的理念呼應,也和中國體育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有關。

  中國奧委會市場開發部副主任力航說,過去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為中國奧委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拉贊助。現在的重心則是服務和回報——服務合作企業,回報給全社會。“過去我們沒覺得自己捧著個‘金飯碗’,在我們參與奧林匹克的過程中,才漸漸感到其中蘊含著豐厚的資源,不止是物質的,還有人文的。這樣的資源怎樣才能發掘出來,公益活動就是非常有價值的形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