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後,中國女排在再度跌入低穀後第三次崛起,人們發現,女排精神依然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力量。惠若琪、朱婷、張常寧等中國女排新一代運動員都是“擁粉”無數的“網紅”,甚至郎平也主動“觸網”,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大V”。
與主要靠顔值吸引粉絲的演藝界明星不同,女排“網紅”是因為拼搏、奮鬥成為衆多年輕人的偶像。團浙江省委副書記、女排前國手周蘇紅表示,“奮鬥的人生最幸福,中國女排對當代年輕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告知年輕人,人生應當奮鬥、人生需要奮鬥。”
十多天前於浙江紹興舉行的女排世俱杯比賽上,擁有朱婷的土耳其瓦基弗銀行隊贏得主場般的追捧,從年輕粉絲對朱婷的喜愛、對中國女排的支持和對排球運動的了解程度,可以看出女排對他們影響深遠。若時光倒流,這些年輕人就能看到30多年前,他們的父輩也曾以同樣狂熱的方式追逐過中國女排,盡管人員更迭,但中國人對“中國女排”毫無“代溝”阻礙。
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
40年奮鬥歷程,讓全世界感受到中華民族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迸發出的巨大能量,中國體育在過去40年中順勢而起,撲面而來的是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美好願景。尤其“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枚時代烙印鐫刻在中國體育的龐大身軀上,激發的是一個由“小”及“大”的過程。
“單純由政府管理體育的模式,轉變為社會廣泛參與、對體育形成綜合治理的模式,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體育最顯著的實質性變化。通過深化改革,體育從體工隊走進千家萬戶,‘小體育’自然成為‘大體育’,時代推動了中國體育的進步。”盧元鎮表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體育實行的是‘舉國體制’,體育由政府管、由政府辦,是和社會融合度很低的行業。這種舉國體制發展到一定階段,越來越不適合深化改革的需要,這時我們發現和原先的舉國體制相比,現在全社會、各階層的力量都來參與、來管理、來支撑體育,才更加貼近真正意義上的‘舉國體制’。”
過去40年沒有離開過北京西郊專業體工隊的一位體能教練,2017年退休後被一家經營健身房的公司聘為顧問,看著幾乎翻了一倍的工資,老教練感慨萬千,“一直以為自己這種專業,退休後隊裡不返聘就沒事幹了,每天蹓彎兒喝喝茶,等著帶孫子,沒想到前兩年就有朋友找我幫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