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訓任重道遠
中國青訓基礎更薄弱。根據中國足協青少部提供的數字,參加今年全國U19青年聯賽,全國雖有32支隊伍,但總共只有720人。這就是說2012年倫敦奧運會預選賽中國國奧的選拔範圍就只能局限在這720人。從上述數據簡單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為什麼中國13億人口卻找不出11個好球員。”
現在的中國青少年足球培訓這一塊,政府基本上不管,丟給了俱樂部。綠城投資在足校的錢每年是500萬-600萬元,雖然對每個普通班學生每學期收費5000-8000元,但這不夠彌補培養成本。最大的支出應該是梯隊,這些隊員享受了學雜費減免,學校還出資讓他們出去打比賽,每年要虧損幾百萬元。中國的足球培訓市場尚未培育出來,招生都存在困難,讓家長承擔過高的費用是行不通的,最希望政府財政扶持。中國足協等方面在足球教練培養工作上,缺乏有效、合理的制度。現行體制下,學校的足球教練沒有職稱評定。而在教練的准入門檻等上面,中國足協至今沒有制訂合理的考核標準,頒發的ABC三級教練員證書,屬於短訓後就能領取的,不夠規範。
青訓力量的缺失,造成的各級國家隊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韋迪也意識到這個情況,於是他效仿日本青訓聯賽分為省市比賽、大區比賽和全國決賽三個階段。足協已經決定,中超和中甲必須重新啟動預備隊聯賽。每個俱樂部必須擁有自己的一套完整梯隊建設。中國去年啟動了校園足球計劃,財政投入等方面都有改善,估計未來局面會有所改觀,這是個變革的契機。中國足球的出路在於真正普及校園足球,足球應該跟文化高度融合。如果高考考察足球水平,哪怕不要150分,只要50分,恐怕中國足球的進步就會突飛猛進!
中國足球需要“外援”
南非世界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拓眼界的機會,但我們並不是要到世界杯上去招募幾個表現驚艶的教練,06年率領加納打進世界杯的杜伊就是前車之鑒。一方面,中國足協可以通過32位主教練和他的團隊不同的執教方式和理念,來加深自己對世界足球潮流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組建一個顧問班子、一個咨詢班子甚至一個培訓班子,建立一套完善的顧問、咨詢和培訓制度,而不是採取速成的模式,讓中國足球的管理、技術、教練人員提高一個檔次。
其實不只教練需要洋人,球員同樣需要洋面孔。本屆世界杯,竟然有24支球隊引入了“外援”,只有南非、烏拉圭、韓國、尼日利亞、斯洛伐克、巴西、洪都拉斯和西班牙沒有移民或改籍球員。在736名注册球員中,有145名球員以移民身份獲得參賽的資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提出放寬國籍限制議題的阿爾及利亞,他們23人中有17人來自法國。新西蘭隊也受益匪淺,小組賽首輪終場前打入扳平一球的裡德,就是新西蘭根據規則調整招入的新兵,進球前3個月他還不是新西蘭人。23名德國球員中有11人來自移民家庭,這是個巨大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