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奧委會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霍震霆先生 |
中評社╱題:“霍震霆:港人若願辦亞運必全力以赴”,作者:劉迺強(香港),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本刊學術顧問
香港舉辦的東亞運獲得圓滿成功,激起了香港市民對承辦亞運會的熱情。如何評價此次東亞運的成就?從中獲得了哪些經驗與教訓?申辦與承辦規模遠大於東亞運的亞運會必須注意哪些問題?為此,我們特意專訪了香港奧委會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霍震霆先生,請他給出權威的意見。
東亞運香港選手成績突出
帶動全社會對體育運動的關注
劉迺強:您是香港的國際奧委會委員,也是此次東亞運的最主要籌劃、組織者,您怎麼評價此次在香港舉辦的東亞運動會?
霍震霆:2003年非典期間,我們在那個人人緊張的時期拿到了主辦權。一路以來,雖然資源不是很多,但大家發揮了香港的低成本高效率理念,辦成了一屆深具香港特色的東亞運動會。
如果回顧一下香港的體育運動歷史,一直以來,體育在香港都祗是一個地區性的康樂項目,所以每一次接受訪問的時候,都有人問我,為甚麼你要投入那麼多精力與財力在香港發展體育?我的看法是,體育絕不僅僅是一種地區性的康樂項目,特別是香港經歷了回歸,並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狀態下,我認為體育可以給香港帶來自豪感。
這些東西聽起來好像很空泛,但通過這次東亞運可以得到實證--香港選手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對香港產生了積極效應,帶動了全社會對體育的關注。當然,慶祝應該說是短期的,但加大社會對年輕人體育運動長遠政策發展的關注度,則是長期的。
我不是在給自己貼金,這一次香港東亞運我認為確實辦的不錯。我們可以看到,這次的東亞運是歷史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的,而且又是香港150年來第一次承辦如此大型的運動會。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面臨的質疑和矛盾不少,外人對我們能否辦好這次運動會,有些是疑慮。比較欣慰的是,這次不但運動會辦得好,運動員也創造了很多好成績,因而帶動了市民對體育的關注度。
香港申辦亞運會不能僅僅算直接經濟賬
劉迺強:東亞運動會結束后,香港各只似乎有意推動申辦2019年亞運會的工作,那麼這個事情目前的進度如何?
霍震霆:我們知道,對於亞洲國家來說,奧運會之後的另一個盛大體育賽事便是亞運會,所以,我想申辦亞運會的競爭一定會很激烈。就亞奧理事會本身來說,我想應該會有一個程序和方案來檢討,真的講到成功申辦的因素,我想必須要具備的有硬件場館設施、體育運動水平、甚至民眾支持程度等等……
劉迺強:我們遞交申請了嗎?
霍震霆:還沒有,但我聽說已經有很多國家及地區躍躍欲試了。
劉迺強:如果香港申辦亞運會,您認為目前面臨的障礙主要是甚麼呢?
霍震霆:亞奧理事會的主席、科威特副首相艾哈邁德親王,同時也是OPEC主席,他的理念基本上是,即便人口、資源都不是很多,也要通過亞運會來提高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知名度、凝聚力等等。我想大家都希望利用亞運會這個平台,提高當地的知名度。
劉迺強:東亞運我們是用最少的錢成功地辦出來了,那么如此大型的亞運會的開銷,是不是會造成投資難以收回?
霍震霆:我想,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英文叫“legacy”,即“歷史遺跡”。舉例就是,巴塞羅那在舉辦奧運會之前,祗是一個歐洲的三線城市,現在它就成為歐洲最好城市之一了。北京的例子就更明顯一些了,從84年我們國家重返奧運大家庭開始,到承辦亞運會、奧運會,實際上每次從申辦成功到開幕,這中間有7年的時間,這7年時間,城市的交通管理、環保措施、機場配套等等方面的建設都在加速進行,這就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可以說承辦大型賽事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跡”--你可以比較一下7年前的北京和現在的北京,結論不言自明--其實,這些建設本來也是要實施開展的,但如果沒有一個承辦大型賽事所產生的所謂的political will,即政治壓力的話,這些建設不可能進度會如此之迅速;很多運動場地和設施,原本很多大學和居民區域都沒有的,也都利用這個機會完善了建設,運動會結束後,這些場館設施也留給了當地,提高了民眾的生活素質。
關於香港,我們的口號是做“亞洲最好的城市”,那我們是否真的是亞洲最好的城市呢,今天來說,我們很希望強化,怎樣才能成為“亞洲最好的城市”呢?不用說全亞洲,現在全國很多城市,目標都是如何可以加快城市發展和改造,都在爭取建設成為最好的城市。香港目前問題都不少,有社會問題、健康問題、教育調整等等,那麼如果把體育設施辦好了,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都是裨益多多的;同時,運動員拼搏力爭好成績的精神,我想也會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所以,我想借這次東亞運的成功舉辦,可以帶動起社會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