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城 |
|
董立文 |
張國城:蘇蔡謝的兩岸政策差異不大
共同特點是比較務實強調合作
我想今天這個題目蠻有意義的,作為一個觀察者,我有幾點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教。
謝蘇都曾在民進黨執政時擔任黨主席,蔡英文在馬英九第一任時擔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現在是黨主席。蘇蔡謝三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擔任民進黨的主席,他們對兩岸關係的認識或發言,差異不大,基本上都強調合作,擱置爭議,不強調獨立或台灣未來的歸屬問題。只不過謝長廷在主席任內比較喜歡、也比較實際的在進行交流,而蔡英文主席比較常談經貿的問題,這當然可能也是因為當時有ACFA的議題,以及與她本人的所學有關係。但總的來看,他們思維的差異不是太大。
還有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蘇蔡謝雖然在不同時空下擔任民進黨的主席,但民進黨中央處理兩岸關係的幕僚或班底變化不大,這樣確保了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不會因為主席的變化而有太大的不同。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多方受限
存在無能無為無知無力問題
對於民進黨在兩岸交流或兩岸政策方面的主流意見,我認為,由於在2012的國會選舉裡面,民進黨沒有過半,所以此後四年,很明顯的,民進黨在兩岸交流或兩岸政策方向上,不容易擺脫邊緣化的問題。也就是說,因為在國會基本上不過半,所以對於馬政府的重要政策,各種宣示,或者國共交流,原則上沒有制約的能力。所以民進黨的主流意見首先必須受到邊緣化現實的制約。此外,民進黨在兩岸交流或兩岸政策上,還要受到國民黨的競爭、以及大陸對台政策的制約。
同時,兩次總統選舉敗選,對民進黨的組織、社會能力,以及人民對民進黨的信任,造成相當的打擊。在兩岸關係上,民進黨面臨如何掙脫“四無”問題:
第一是無能,因為國會不是多數,無法制約兩會協議和馬政府的開放政策。
第二是無為,第一個無能連帶導致第二就是無為,也就是說既然沒有能力,導致民進黨無法提出其他比較有開創性的論述,或比較積極的做法。
第三是無知,傳統上民進黨被認為在兩岸關係上比較無知,現在有改變的跡象,至少民進黨內大家比較願意去接觸、瞭解兩岸關係問題,所以無知的狀況有所好轉,但是總的來看,由於兩岸關係變化很快,大陸內部的情勢變化也很快,特別是未來兩年裡面,有若干重大政策,比如說和平協議等(屆時不一定叫和平協議),民進黨的探討、研究遠遠不足,無知問題還是存在。
第四是無力,也即台灣社會大眾不認為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兩岸政策、兩岸論述上,能夠發揮重要角色。
越來越難用“台灣前途決議文”來處理兩岸關係問題
從兩岸關係的現狀來看,“台灣前途決議文”已逐漸不符合現實的狀況。比如“台灣前途決議文”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現在在台灣經常碰到國際法、國際爭議的時候,台灣在這些場域裡面到底是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恐怕就有問題,現在台灣已不能夠像1990年代那樣以更加接近主權獨立國家的方式在國際上運作,表明台灣的國際空間是在縮小。
雖然目前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但是在兩岸關係裡面,始終看不到“中華民國”這個“國號”的位置,大陸不但沒有正式的承諾接受,也沒有對“中華民國”這個稱號有比較彈性、比較寬鬆的說法。
在大陸的國力逐漸提升,大陸在兩岸關係上的主動性逐漸加大的情況下,期待大陸比1990年代或者21世紀前一個十年更能接受,或更願意接受所謂“中華民國”,是不切實際的。在這個情況下,“台灣前途決議文”不是它的內容不好的問題,而是在面對未來大陸的壓力之下,民進黨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人權論述不能取代民進黨的台獨主張
至於人權論述能不能取代民進黨的台獨主張,我認為,基本上民進黨沒有人會反對人權論述,但是人權論述跟台獨主張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台獨主張,不管接受不接受,基本上代表的是台灣本身的定位問題,以及跟中國大陸如何交往的問題,而人權論述顯然無法處理或解答台灣的定位問題,也無法取代民進黨的台獨主張,但可以為未來台灣與大陸關係提供一個方向。
董立文: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大辯論早已開始
整合各方意見實現黨內團結是大挑戰
蔡英文2012年總統選舉失敗之後,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大辯論就已經開始,雖然沒有辯論的固定場所、形式、規則,甚至沒有辯論的裁判跟結論,但是辯論的實質性產生在眾多民進黨人的發言裡,散見在各個報章雜誌媒體等場所,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停止。現在擺在民進黨面前的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辯論,而是如何把這些不同的主張和意見,整合出一個共識,實現黨內的團結,套一句中共的話,就是如何統一思想共同行動,這是民進黨最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