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習近平“習馬會”重要涉台論述解讀
http://www.CRNTT.com   2024-08-01 14:32:30


林艷
束沐
 
  林艷: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意義深遠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馬英九一行,這是時隔九年二人再度會面,也是時隔六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會見台灣客人。我認為,在當前兩岸關係緊張形勢背景下,習馬會的舉行無疑是近年來兩岸關係的一次重大突破。從新加坡習馬會到今次在京舉行的習馬會,我都有幸在現場見證並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其中習總書記在今次習馬會上面帶笑容語重心長的講話場景令我記憶深刻,現場感覺就像是一次面向台灣同胞的傾心談話,一次站在中華民族高度下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這幾天反復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也令我收穫非常大,習總書記高屋建瓴的講話從歷史到現實再到未來的完整論述,向台灣同胞釋放了十分清晰明確的信號,也為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下面,我想結合我在現場的一些觀察與思考,重點谈谈此次習馬會的三大重要意義:

  第一,習馬二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我們看到,中華民族是習近平總書記今次講話的主題詞和關鍵詞,“四個堅定”的實質,是要從民族高度處理政治問題,從民族高度增強發展合力,從民族高度強化文化認同,從民族高度共創青年未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如此全面、深入、系統地論述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清晰指出了兩岸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目標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超越了過去兩岸關係“國”“府”之論的範式,以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在我理解看來,大陸對台論述是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的。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三段論”,即“世界上衹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實際是基於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實踐,所構建的以“府”為核心的論述;其後,1992年兩岸達成關於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這實際是基於當時推動兩岸關係復常、發展的實踐,所構建的以“國”為核心的論述。而今天,大陸已經踏上民族復興的新征程,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兩岸的實力對比和民眾思潮也較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都呼喚著在新的歷史時期,從中華民族的高度進一步推動大陸對台論述守正創新、迭代發展。

  從中華民族視角看兩岸,一是有利於看清民族復興大進程中的台灣角色、台灣方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注重從中華民族視角看待治國理政中的重大問題,就兩岸經濟合作,也曾提出發展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觀點,而此次講話則全面構成了民族復興論中的台灣篇,讓各方能夠更加深刻把握中華民族與兩岸的關係、台灣問題與民族復興之間的關係;二是有利於最大程度爭取台灣人心。曾有民調指出台灣地區超過八成的民意支持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中華民族論”無疑是極富感召力的最大同心圓。從現場來看,我也注意到,習總書記在提到“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為之感到驕傲和榮光”“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等字句時,馬英九及現場的台灣青年也都感同身受地頻頻點頭。三是有利於增進對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戰略定力。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分久必合是趨勢,走向統一是規律,同時也需要耐心和時間。我們都知道,台灣問題是國共兩黨內戰遺留的歷史問題,區區75年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這意味著對兩岸最終統一既要有歷史信心,也要有歷史耐心,一定要站在對民族負責的高度努力尋求最佳路徑。 

  第二,習馬二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突出反映在習近平總書記為當前台海局勢把脈定調,指明了破局前行的正確方向。當前台海局勢嚴峻複雜,加之國際風雲變幻,兩岸關係發展正處於歷史上的十字路口,面臨何去何從、如何選擇的問題。因此,在此背景下舉行的習馬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未來兩岸關係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具體而言,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釋放了三個重要信號:

  一是表明大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和決心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兩岸同胞都盼望家園和平安寧、家人和諧相處,為此就必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些話清晰表露了大陸方面始終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立場,也有力回擊了所謂“大陸武力統一”的炒作言論。

  二是為正確處理兩岸關係拓展了政治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今次講話中重申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將其稱為“關鍵”。同時,還提出了一個新的表述,那就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並將其稱為“核心”。就此,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釋到,“衹要不分裂國家、衹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增進瞭解,纍積互信,化解矛盾,尋求共識”,這無疑是為兩岸政治話語對接拓展了新的空間,也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誠意。

  三是再次強調了交流交融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並且指出“我們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習近平總書記用“家”的概念以及十分樸實、親切、接地氣的語言,向台灣民眾表達了兩岸要互動交流的善意。其中,首次提出“交融”的表述更有著深遠的意義,提出了比交流更高的新境界,那就是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

  第三,習馬二會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深刻蘊含於習近平總書記藉首次會見台灣青年之機,對島內青年進行喊話,繪就兩岸青年共同未來的願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次習馬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與20位台灣青年進行了面對面親切交流互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會見台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青年”,雖然用的是“兩岸青年”,但主要面向的是台灣青年。雖然是對眼前20位台灣青年的溫情談話,但更是一次面向全體台灣青年的重要喊話。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回答了台灣青年之於中華民族與兩岸關係的一系列問題。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民族復興進程中青年群體的重要性,強調“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終將在兩岸同胞的接力奮鬥中實現”,在此過程中,“兩岸青年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定大有作為”“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對台灣青年的高度重視,結合這兩年來馬英九堅持率青年來大陸參訪可以看出,兩岸致力和平發展的有識之士都對青年的重要性有著高度共識,都深刻認識到青年是決定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關鍵力量。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提出了希望和寄語,強調“兩岸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這兩句話都很有針對性,第一句進一步強調了國家民族認同這個青年成長的關鍵,實際是針對當前島內“去中國化”思潮愈演愈烈和青年成長中的主要模糊認識來講的。第二句話指明了未來兩岸青年之間應當構築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既是一種期待,也點出了要防止兩岸長期分離狀態對同胞之情的代際傳承產生影響,很有現實意義。

  最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灣青年發出了歡迎信和邀請函,強調“我們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持續為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更好條件、更多機遇”。這是對台灣青年投入兩岸融合發展的大進程發出了感召、釋放了紅利,深刻表明大陸歡迎更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並將為此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讓融合發展的大進程成為台灣青年幹事創業、成就人生的大舞臺,成為台灣青年共擔民族復興重任、共享民族復興榮耀的大舞臺。

  以上是我對今次習馬會重要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理解,能夠親眼見證和報道這一歷史性時刻,讓我深感與有榮焉;能夠有機會參與今次思想者論壇,更讓我受益匪淺。

  束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豐富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理論

  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先生一行。北京“習馬會”意義之所以重大而深遠,在於習近平總書記在這場會見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是一篇站在中華文明的雄偉格局之上指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歷史性、理論性、思想性文獻。

  北京“習馬會”最重大的理論意義在於: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豐富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理論,解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兩岸關係發展和對台工作的一些理論困惑和認識問題,不僅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積纍的歷史規律和歷史智慧中尋求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向和方案,也從真正意義上將對台工作論述完全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想理論體系之中。

  “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理順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史觀問題”

  長期以來,兩岸關係形成了三種史觀,進而形成三套話語體系、政治論述、政策實踐:

  第一,內戰史觀。以國共關係為重心和主軸;訴諸對象是1949年之後隨國民黨遷台的群體,重點是解決內戰遺留問題、結束敵對狀態,給國民黨統治集團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重點做國民黨上層工作。

  第二,反帝史觀。以反對外部勢力侵佔、殖民統治與控制台灣為主軸;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起,“台獨”勢力先後在日本、美國帝國主義庇護和豢養之下醞釀、孕育、產生和發展;政策措施體現為反分裂、反干涉鬥爭。

  第三,文化史觀。以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為主軸;訴諸對象是全體台灣民眾,尤其是閩南、客家文化浸潤下的“本省人”群體;具體政策體現為兩岸民間、文化、教育領域交流合作。

  兩岸恢復交流互動30多年來,上述三套史觀及衍生的論述、政策基本上屬於三者並行、強弱有序的關係,但常常遇到“講不通、理不順、說不清”的問題。而北京“習馬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四點意見,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的高度,並基於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實踐經驗,建構了“融合史觀”,這一史觀對上述三個史觀具有統御、貫通、整合的重大作用。

  事實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理論體系,恰恰是從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論述之中,積纍提煉、發展深化、創新升華而來:總書記率先提出“兩岸一家親”,其後發展為“中華民族一家親”理論;總書記率先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其後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總書記率先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其後發展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理論。

  如果說總書記的“1·2”重要講話,是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政治綱領和政治主張,那麼北京“習馬會”的四點意見,則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國家統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主要有三點核心意義:

  一是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框架之下,深入思考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基礎、文化基礎、思想基礎之間的關係。二是從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的脈絡之下,深入思考兩岸各領域、各階層、各界別交流交往、交融交心的方法論與路線圖。三是從“大一統”與“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視域之下,深入思考兩岸關係現狀以及統一後“兩制台灣方案”。

  “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回答了兩岸關係的七個難點和問題

  今年初《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正式出版發行,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理論化的重大里程碑,核心是明確了“中華民族”定義:“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大陸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

  基於上述定義,試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與兩岸關係的七個難點問題展開理論對話:

  第一,回答了“何為台獨”的定義問題。“台獨”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威脅,但具體“何為台獨”,《反分裂國家法》衹是從法律層面定義。基於中華民族的定義,否定台灣同胞擁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或否定台灣同胞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就是“台獨”。

  第二,回答了“中華民國”的定性問題。中華民族認同是團結兩岸同胞的最大公約數,從島內現實來看,“中華民族認同”與“中華民國認同”具有兼容性,那些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分子的台灣同胞,即便仍具有“中華民國認同”,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第三,回答了如何與“非藍”交往的問題。衹要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認同以中華文化為主體,佔台灣六成的“非綠”固然是大陸交往、團結的對象,同樣佔台灣六成的“非藍”中,除了極少數數典忘祖的“台獨”分裂分子,即便對大陸存在各種各樣的誤解和疑懼,但大多數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

  第四,回答了如何支持、團結、爭取島內民眾的問題。堅定支持愛國統一力量,廣泛團結愛國反“獨”力量,努力爭取中華認同力量,積極轉化“台獨”認同力量,堅決打擊頑固“台獨”分裂力量。

  第五,回答了如何防範和化解“台獨”風險的問題。首先是“法律規制”,即針對頑固“台獨”分裂犯罪分子予以制裁,這是依法正義之舉;其次是“政治規制”,即動員島內同胞通過政治體制、社會輿論、群眾運動對“台獨”展開有理有力有節的鬥爭;再次是“文化規制”,通過教育引導等方式糾正“台獨”錯誤思想,重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六,回答了解決台灣問題是否有時間壓力的問題。1949年至今,台灣問題已經形成75年,但兩岸骨肉隔絕的悲劇可以從1896年乙未割台開始追溯,從五千年中華民族歷史長河與中華文明繁衍傳承的維度來看,台灣當局衹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衹是以千年歷史的一瞬,解決台灣問題的本質是如何體現“多元一統”的大歷史觀,尊重台灣地區的“多元”、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第七,回答了如何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問題。文化認同是根本,民族認同是基礎,政治認同是結果。兩岸首先要通過交流交往交融,基於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鞏固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再以中華文化作為最大公約數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升華為維護國家統一、追求民族復興的政治認知,形成兩岸同胞心靈高度契合。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指導下思考5·20後兩岸關係機遇與風險

  從短期看,在5·20賴清德即將開始四年任期的背景下,北京“習馬會”上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對兩岸關係、對台工作的指導意義,主要可以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衹要民進黨當局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承諾不分裂國家,兩岸有望逐步恢復良性互動。近來,島內輿論和政壇對賴清德兩岸論述傳出不少建議,包括調整“逢中必反”、認同“兩岸同源”等,其中一些聲音來自綠營內部。在“朝小野大”新政局下,民進黨幾乎沒有能力搞“法理台獨”,賴清德也在勝選時重申“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既然如此,如果民進黨就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做出積極表述,就可以符合北京“習馬會”上提出的兩岸最大公約數:共同的民族與文化認同。

  第二,在“兩岸一家人”的認同基礎上,大陸與島內各黨派、各階層人士交往都不存在任何障礙,懷有最大善意。藍營長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維護兩岸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重要力量;民眾黨雖然對九二共識存在偏頗認知,但也認同兩岸同文同種、不奉行“台獨”分裂路線,柯文哲在回應北京“習馬會”時,重申“對話比對抗好、交流比斷流好、一家親比一家仇好”,再次確認了對“兩岸一家親”的正確認知。衹要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陸都願意和島內各界多交往、多接觸,增進互信、化解矛盾。

  第三,“文化台獨”是對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威脅,需將其嚴重性提升至與“法理台獨”同等地位。在主客觀形勢限制之下,民進黨不敢、不能、也不想在短期內推動“法理台獨”,但賴清德作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如果明確否認“兩岸一家人”、同屬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基礎,必然大肆利用民進黨手中殘存的行政權力在島內社會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運動。因此,應對“文化台獨”威脅,一要靠島內鬥爭,二要靠兩岸交流,三要研究更精準有效打擊“文化台獨”的手段。

  第四,充分利用“閩台親上親”的得天獨厚優勢與資源,以“廈金(福馬)共同體”建設為牽引,增進兩岸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緊緊團結金馬鄉親、走出“2·14事件”陰影,讓廈金、福馬同城化不再衹是單方面政策推動,而是雙方面的共同努力,力爭在5年內,讓廈金、福馬同城化在基建、經貿、文教、公共服務領域拿出過得硬、有口碑、示範性強的成績,真正造福閩台民眾,並讓越來越多島內同胞心向往之。

  從此次馬英九率台灣青年的第二次大陸之行,我們看到: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台灣同胞也是書寫者、開創者、貢獻者。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中華現代文明新形態,新質生產力是兩岸交流合作新動力。在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礎上,大陸方面願繼續尊重、包容台灣同胞的觀念和意願。所有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做出貢獻的台灣同胞,一定會記載在中華民族歷史的功勞簿上!

  郭偉峰:結語

  各位與會者對習近平總書記今次的重要講話進行了學習與研究,在發言中體現了思想的深度、政治的高度、理論的廣度和時事的敏感度。我們一致認為,在兩岸關係與國際社會面臨巨變之際,習近平的講話回答了時代之問,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思想體系與價值。我們對國家完全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充滿信心。再次感謝大家!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5月號,總第317期,P120-13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