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原創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01 00:18:58


 
  從這些論述看,習近平不僅考慮台灣民眾的利益,而且顧及大陸民眾的利益,大陸民眾成為兩岸關係的重要參與者。

  習近平這一思想與他始終高度重視人民主體地位密切相關。習近平深刻地認識到,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他說,“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來完成。違背人民意願,脫離人民支持,任何事業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最大受益者。當習近平“人民主體性”思想應用到對台工作上,大陸民眾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和作用就確立起來了。這是習近平對台工作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是為兩岸融合發展、共圓中國夢奠定社會基礎。隨著大陸的發展進步和兩岸經貿交流的擴大,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到大陸投資,搶佔市場先機,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到大陸來學習、工作和生活。習近平也提出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共圓中國夢的論述。當把大陸普通民眾作為兩岸關係的重要參與者,那麼兩岸融合發展、共圓中國夢就有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二是確立了兩岸同胞的共同主體地位。將大陸民眾確立為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參與者之後,兩岸關係就不僅是兩岸公權力部門之間的關係,也不僅是大陸政府和台灣民眾之間的關係,還有大陸民眾與台灣民眾之間的關係。習近平提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兩岸同胞從來都是命運相連、榮辱與共的”,“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兩岸聯繫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觀念體現了兩岸同胞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的主體性,使兩岸同胞共為主體,在主體性上實現連接,成為兩岸關係的主人。這就破除了島內“台獨”和“獨台”勢力的“台灣主體意識”的建構。②習近平始終強調兩岸同胞是一個整體。2016年11月1日會見洪秀柱時,習近平表示,“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民意主流。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意志。”

  為兩岸交流確立了“情感原則”

  大陸一直非常注重爭取台灣民心的工作,為此大陸堅持以人為本,為台灣同胞多辦好事、多辦實事,讓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增進福祉。2008年以後,大陸更是不斷推出惠台讓利措施,讓台灣民眾分享兩岸和平紅利。在一定意義上講,大陸對台灣同胞的手足親情,主要體現為惠台讓利。但是事實證明,台灣民眾的政治認同及其轉化是一個非常複雜、幽曲的過程,僅僅靠惠台讓利並不能完全解決。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兩岸之間不僅要有物質交流,更要有心靈溝通,要通過心靈溝通拉近心理距離。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會見連戰一行時提出,“熨平心理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我們有耐心,更有信心。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心靈契合。”2015年5月4日會見朱立倫時,習近平指出,“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兩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另外,習近平還多次表示,兩岸“要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我們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習近平的這些論述揭示出,台灣問題歸根結底是人心問題和情感問題。情感不僅能夠熨平心理創傷,化解心結,而且能夠解決問題,融合分歧。這些論述為兩岸關係確立了“情感原則”,讓兩岸關係在過去的“利益”維度之外,增加了“情感”的新維度,為兩岸關係發展指出了新的道路,開闢了新的空間。

  一是“增進同胞親情”成為對台工作的新內容。過去我們經常講,要增加台灣同胞福祉,讓台灣同胞分享兩岸和平紅利。而習近平則在“福祉”之外,加上了“親情”這個維度。在2016年3月5日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指出,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在2016年11月1日會見洪秀柱時,習近平再一次強調,“持續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和親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二是“共享價值觀”成為兩岸關係的新任務。對於今天的一些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青年來說,兩岸同文同種只能說明兩岸在起源上和生活方式上是相同的,只能使他們產生我們曾是一家人的血緣聯想,卻不是兩岸統一的理由,也無法上升為推進統一進程的政治力量。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僅需要兩岸在經濟上的共同利益和社會文化生活領域的密切聯繫,還需要建構統一的價值論述,形成一套共享的價值觀念。習近平敏銳地把握了這個問題。在2014年9月26日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他提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在2015年5月4日會見朱立倫時,習近平表示,“兩岸同胞要加強文化交流,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共同精神家園,實現心靈契合。”在2016年11月1日會見洪秀柱時,習近平指出,“要闡發中華文化的時代內涵,厚植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促進心靈契合。”從這些論述看,習近平深刻地認識到,今後要推動兩岸價值觀的分享與共享,建構統一的價值論述和共同精神家園。這一思想將“做台灣人民工作”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③,同時也提出了新的任務。

  對傳統主權觀念的創造性發展

  按照傳統的主權觀,國家主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對領土範圍內一切人、物和事件具有排他性的管轄權,不容他國干涉(即領土管轄權);二是國家對領土範圍內的一切土地、財富、自然資源具有擁有、使用和支配的永久權利,不容他國侵犯(即資源所有權)。但是這個傳統的主權觀應用到台灣問題上就有明顯的不足。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兩岸是一個國家,台灣的主權屬於中國。但是在現實中,因為兩岸尚未統一,中央政府對台灣並沒有排他性的管轄權。那麼如何體現中國政府對台灣的主權呢?

  習近平通過對台工作實踐,發展出了新的對台主權觀。台灣一直希望有更多的國際參與活動,但這又很容易觸碰“一個中國”的敏感議題。在實踐中,大陸對台灣的國際參與形成了“個案處理,協商解決”的處理策略。胡錦濤在2008年會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時表示“我相信,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兩岸進行協商,這些問題會找到解決辦法”。2009年,雙方經過協商,台灣第一次得以參加第62屆世界衛生大會。當時大陸提出協商的目的主要是規範台灣在國際組織中的活動,避免出現傷害“一中原則”的行為。而協商行為本身並沒有獨特的意義。而十八大以後,兩岸就台灣國際參與活動進行協商,這種行為就發展成為中央政府對台灣的主權行為。這個轉變主要來自台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2013年,兩岸通過協商,台灣得以“中華台北”身份參加了第38屆ICAO大會。2016年台灣要繼續參加第39屆大會,但是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接受“九二共識”這一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無法就這一問題展開協商,大陸也就無法同意台灣參加ICAO大會。從這個政治實踐看,大陸對於台灣的國際參與活動擁有協商權和最後同意權。如果沒有經過協商並獲得同意,台灣無法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所以,在兩岸尚未統一的情況下,協商權和最後同意權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台灣的主權。

  對於主權觀念的這個新實踐,是習近平政治智慧的體現,也是對兩岸關係的一個創造性貢獻,不僅為兩岸尚未統一情況下如何行使對台主權形成了具體的政治實踐,而且也為未來“一國兩制”台灣模式的實施提供了經驗。

  由於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在性質上有所不同,“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也必然與“一國兩制”香港模式有所不同。香港在回歸之前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回歸之後必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之間是垂直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授權機制是香港模式的核心機制。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主權就體現在這個授權機制之中。但是台灣問題有所不同。自1949年開始,台灣就一直是法統自奉,這決定了和平統一後兩岸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垂直領導關係。協商機制將成為台灣模式的核心機制。中央政府對台灣的主權主要體現為協商權和同意權,包括對台灣的國際參與、軍購等涉及主權的問題進行協商,並由中央政府來行使最後同意權。協商和同意過程逐漸制度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國兩制”台灣模式實施的過程。

  結語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台灣問題和對台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一方面繼承了過去歷任領導人的對台論述,保持了對台大政方針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則在準確把握兩岸大勢和國際格局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原創性的新理念新主張,必將引領對台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註釋

  ①中評社:《中評深度訪談:孫亞夫論兩岸形勢》,http://www.crntt.com。

  ②周建閩:《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核心理念:兩岸命運共同體》,《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月號。

  ③陳斌華,鞠海濤:《新形勢下做好對台工作的根本指引——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初探》,《台海研究》,2016年第4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3月號,總第23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