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九合一”選舉結果透露的深層意涵及其影響評估
http://www.CRNTT.com   2019-02-16 00:09:45


 
  二是兩岸實力此消彼長,台民眾對大陸的看法明顯改變。與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自上世紀90年代後經濟高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民生迅速改善,且可為台灣企業、個人發展提供龐大市場和機會。台灣民眾對大陸的看法改變,認為大陸“更有效率、更發達、更有發展機會”越來越成為民意主流。這個民進黨(包括“兩蔣”時代國民黨)長期醜化的對象“不再面目猙獰,而是有些可愛,甚至是台灣經濟走出困局不得不仰賴的力量”。近年島內民調一再顯示,民眾對大陸好感度不斷提升,已經超過反感度,願意來大陸發展的比例超過五成(被界定為“天然獨”的年輕人尤甚)。

  三是大陸“反獨促統促融”戰略逐漸改變民眾“統獨”認同趨勢。主要體現在,認為“台獨虛幻做不到”、“台獨有害、不利獲得兩岸紅利”、“預期被統”的比例升高,對統一的排斥感下降,對“被動統一”的接受度增加等。“多數台灣人即便仍然對兩岸未來終局安排態度保留,但也不再像過去一樣視‘統一’為洪水猛獸”。這在近年島內民調上體現為“統升獨降”。而大陸在兩岸統一條件尚不成熟下不求“急統”,而是耐心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增強了島內民眾的好感,有利“統獨”議題的降溫。

  四是藍綠政黨“統獨”立場相對趨近,選舉市場區隔作用降低。對民進黨而言,雖然依然不放棄“台獨”立場,仍在利用政權推動“漸進式台獨”,但已不願把“台獨”掛在嘴上,也不敢再推“扁式急獨”。對國民黨而言,也持續迴避“兩岸一中”和統一問題,馬英九“九合一”選前提出“不排斥統一”遭到黨內候選人反彈。當然,兩黨在兩岸政治定位上還是明顯不同的,民進黨堅持“兩岸兩國”,國民黨則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五是新生代選民比例逐年擴大,他們沒有藍綠包袱,更看重現實的經濟利益。

  正是基於上述變化,島內民眾出現淡化“統獨”藍綠意識形態、強調經濟民生第一、對大陸看法更趨務實、對政治人物“喜新厭舊”等傾向。

  三、社會新脈動將較大影響島內政治生態

  一是政黨競爭標準和遊戲規則改變,“統獨”藍綠影響退潮,經濟民生重要性凸顯。政黨與選舉競爭標準由虛幻的“誰更愛台、誰更本土”,轉向更趨務實理性的“誰更顧民生、誰更能發展經濟”。傳統藍綠路線已難以得到民眾認可和選票支持。“提出何種解決台灣經濟困境的方案,並且能夠幫助台灣人民得到參與世界跟大陸發展的機會,將是台灣政治人物們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④這種遊戲規則的轉變,對民進黨相對不利,其原有的“主權”、“本土”議題優勢相對削弱。對國民黨而言,其“外省原罪”有所減輕,其執政能力與人才、藉大陸因素發展經濟的優勢有所上升。但民眾對兩黨的治理能力要求提高是一致的,誰執政不好,不能滿足民眾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就可能被趕下台。因此政黨輪替可能成為島內常態,且速度正在加快。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在台灣問題沒有解決前,兩岸“統獨”議題的影響都會存在,很多人骨子裡的藍綠意識依然存在,衹是我們看到該議題對選舉的影響在降低。

  二是選民結構、政治格局有所改變,選民自主性提高,藍綠政黨地位下降。藍綠意識形態的退潮,必然帶來原有藍綠選民忠誠度的下降、個人自主性的提高,“選人不選黨”傾向上升,“選民正逐漸不受傳統藍綠板塊限制”。候選人特質變得更加重要,其與選民訴求是否合拍格外重要。藍綠板塊不再固化,藍綠政黨也無法壟斷選舉市場,相應擴大了“白色力量”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網絡新媒體在政治運作和選舉中的作用凸顯,新型政治人物即使缺乏政黨資源,也可藉助網絡力量快速纍積名望,提升並維持政治影響力。柯文哲可謂典型。

  需要指出的是,國、民兩黨仍是島內政治資源主要壟斷者,擁有“第三勢力”難以企及的資源與組織優勢,故仍是島內政治主導力量。“白色力量”在現有選制下依然較弱且不穩定。柯文哲陣營核心幕僚坦承,“政治還是有板塊和組織戰,政黨政治不容小覷。‘第三勢力’的確已經形成,吸引到年輕人和網絡義勇軍,但吸引不到經濟選民,空氣票居多極不穩定。”⑤但另一方面,國、民兩黨為求勝選,都可能企圖尋求“白色力量”支持,未來島內藍綠白三方博弈可能一再上演。本次台南市長選舉國民黨參選人高思博即稱,“島內選舉板塊重新組合,白色選民或將成為未來勝選關鍵。”⑥

  三是政黨轉型成為必走之路,成效影響政黨競爭態勢,新型政治人物地位更趨重要。在選舉市場選民口味改變情況下,一切以勝選為目的的政黨和政治人物,將被迫做出調整。誰能更接地氣,更率先完成“拼政治”到“拼經濟”的轉型,就可能在政黨競爭中佔據先機。選後民進黨鄭文燦、黃偉哲、潘孟安等都在強調“超越藍綠、拼經濟”、“可與韓國瑜合作拼經濟”。同時,新型政治人物將嚴重擠壓傳統政治人物空間。對國、民兩黨而言,像韓國瑜、鄭文燦等走超越藍綠路線的新型政治人物,在黨內能扮演何種角色,對政黨形象拉抬到何種程度,對該黨走向影響重大。

  四、社會新脈動對藍綠兩岸政策、紅對台政策的影響

  前已述及,島內社會新脈動與兩岸關係變化密切相關,它又反過來作用於兩岸關係及紅藍綠相關政策。

  一是民進黨兩岸議題“優勢削弱、劣勢凸顯”,兩岸主張調整與否陷入兩難。即其長期使用的“抹黑大陸、抹紅對手、煽動恐中反中民粹”效應遞減,失去了掌握已久的話語權,限制兩岸交流的空間被壓縮,“台獨”主張無法滿足民眾兩岸和平紅利需求的劣勢日益突出。但該黨既忌憚“基本教義派”反彈,又想藉中美博弈升級獲利,因此推動“凍獨”、改變現有“聯美抗中”政策的可能性較小。相反,為扭轉2020年“大選”頹勢,不排除火中取栗走“擁抱深綠”之路。未來一段時間,該黨內部兩岸主張分歧可能增強。對該黨中生代而言,想走的是避談兩岸政治議題、開展兩岸交流拉抬島內經濟之路。選後鄭文燦、黃偉哲、潘孟安的表態都是這一傾向。

  二是國民黨兩岸議題“劣勢降低、優勢擴大”,但對兩岸政治議題仍有疑懼。即該黨在兩岸問題“主權”層級的劣勢緩解,經濟層級的優勢有所增強。選後國民黨籍當選縣市長均表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城市交流。但另一方面,國民黨缺乏引領風潮的能力,包括新型政治人物在內的兩岸主張工具性仍較突出,不敢、不願碰觸兩岸政治議題,與馬英九執政時期並無改變。

  三是島內民意的改變為大陸推動“反獨促統促融”戰略提供了更大空間,減少了阻力,但面臨的兩岸和國際涉台環境依然複雜。

  註釋:

  ①冷波:“未來四年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走向初判”,《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7月號。

  ②“討厭民進黨不代表重新認同國民黨”,台《新新聞》1656期。

  ③“孫亞夫談兩岸關係:仍面臨風險與挑戰”,中國評論新聞網2018年11月30日。

  ④“高思博:國民黨將全面恢復競爭力”,中國評論網2018年12月21日。

  ⑤“恐怖情人柯P組黨劫奪綠能量?”,台《新新聞》1656期。

  ⑥“高思博:國民黨將全面恢復競爭力”,中國評論網2018年12月21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2月號,總第254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