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杭州市下城區:公共文化服務“個性定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06 10:37:06


杭州市下城區文輝街道文化站組織中韓兩國青少年共同製作端午香囊。(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應該怎麼做,如何在政策制定和活動執行中收集公眾需求回應?如何讓群眾所需成為服務所向,立足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群眾獲得感?為解答這些問題,近年來,多地開展起了“菜單式”服務。然而,若“菜單”上的“菜品”不對味,或是“菜品”長期不變,勢必很難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立足於讓群眾成為“定菜單”“評菜單”“創新菜單”的主體,將壓力自下而上傳導,浙江杭州市下城區正在將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定制”變成現實。

  重心下沉基層社區

  進行供給側改革,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上午9時還沒到,66歲的羅水根便提前來到了社區文化活動室,與社區葫蘆絲隊的老友們開始了每周例行的排練和培訓。一曲奏罷,掌聲四起。

  羅水根是杭州市下城區東新街道東新園社區葫蘆絲隊隊長,吹葫蘆絲是他從小就有的願望。然而退休前,由於缺少學習的機會和條件,這個願望就一直“擱置著”。

  轉機出現在幾年前,社區文體專幹和文化志願者在走訪居民的過程中了解到,居民普遍對葫蘆絲吹奏表現出了興趣,“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社區很快找來專業老師開起了培訓課。每節課後,還有志願者收集對培訓的意見建議,並讓大家給培訓打分。

  羅水根感慨,一輩子沒實現的願望,社區幫他實現了。在社區培訓入門後,他又自學、又拜師,很快成了社區葫蘆絲的“佼佼者”。“葫蘆絲隊從一開始的七八個隊員,發展到現在接近20人。”羅水根介紹,“其中一些是其他社區或街道的愛好者。”

  “我們的培訓在全區都不受行政區劃限制。比如,附近長慶街道王大爺想學葫蘆絲,但長慶街道內沒有葫蘆絲培訓班。他向街道和區文廣新局反饋了需求,街道和文廣新局在各自層面進行了資源搜索,最終向他推薦了我們街道,王大爺興高采烈地就過來了。”東新街道文化站站長王磊說,全區一盤棋、讓群眾點單,滿足了群眾的需求;二來也避免了重複設點,實現了資源共享,“我們的組織、協調、統籌工作壓力大了,但群眾的滿意度上去了,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