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水清岸綠景色美!嘉興豬三角變身美麗鄉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23 08:52:34


拆除豬棚後,嘉興的農村恢復水清岸綠,變身農民的新家園。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漫步蜿蜒的綠道,遠眺田間農民耕作,聆聽林間鳥兒歡唱……站在嘉興平湖市曹橋街道野馬村的中界橋上,餘涇港兩岸的生態景觀綠道和亭台樓閣,點綴出一幅水清岸綠的新圖景。村民王根付說,如今水清了,空氣好了,環境也美了,每天來綠道走一走,真是神清氣爽。

  浙江日報報道,這裡曾是臭不可聞的生豬養殖密集區,村裡“蚊蠅亂飛舞,處處豬糞臭”。3年前,一場以拆違建豬舍行動為先鋒的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工作,徹底改變了嘉興全市的面貌與農民的生活軌跡。

  近日,記者再次走進過去遠近聞名的“豬三角”,看這一場生豬整治的攻堅戰,如何讓一個個過去的環境重災區,蛻變為如今的美麗鄉村。

  重拳出擊 減量控源

  2013年3月,上海鬆江橫潦涇水面打撈起大量死豬,讓溯源而上的嘉興市成了全國輿論的焦點,生豬養殖集中的南湖新豐鎮、鳳橋鎮、平湖曹橋、海鹽西塘橋等地成了衆矢之的。

  上世紀80年代,機緣巧合下,位於嘉興南湖區新豐鎮的竹林村成為供港豬基地。之後,以竹林村為圓心,養豬業的區域半徑不斷擴大,向著南湖新豐、鳳橋、平湖曹橋、海鹽西塘橋等地蔓延,最終形成穩固的養殖圈、完整的產業鏈,成為久負盛名的“豬三角”。2012年,嘉興市的生豬飼養量,曾經一度達到743萬頭,這個數字,占了全省總量的近五分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