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現場:兩岸記者瞻張自忠事跡 緬懷英烈
http://www.CRNTT.com   2024-06-07 00:41:20


毛澤東同志題詞“盡忠報國”(中評社 馬一鳴攝)
  中評社聊城6月7日電(助理記者 馬一鳴)齊魯之邦,忠義傳世,燕趙故地,慷慨悲歌,臨清就位於燕趙與齊魯交界之地。臨清人民具有熱愛和平、不畏強暴的優良傳統,1891年,張自忠就出生在臨清市唐園村一個富裕家庭。6月5日下午,中評社記者與其他來自海峽兩岸的記者及部分台青自媒體人,來到了臨清市張自忠將軍紀念館,深入瞭解張將軍的英勇事跡,緬懷英烈。

  19世紀末葉,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煎熬之中。清廷昏庸腐敗,國勢極端衰弱,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一浪高過一浪,中國人民陷入了極為悲慘和苦難的境地。張自忠的少年歲月,就是在這樣一個黑暗時代度過的。這個背景對他的成長影響至深。1903年,張自忠隨母親和哥哥自清,到江蘇贛榆縣父親任所,在父親那裡受到了愛國主義和除惡揚善的品德教育,並聽到不少關於清政府喪權辱國的事。於是,他幼小的心靈中植下了正義的種子,立下了救國救民、報效國家的志願。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宋哲元決定率第29軍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留在北平與敵周旋。北平淪陷後,國人對張自忠產生誤解,非議頗多,認為他是“華北特號漢奸”。事實上,日軍侵占北平後便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被張自忠嚴詞拒絕。為脫離險境,張自忠先稱病躲進德國醫院,後又化裝成司機助手乘坐美國人的汽車逃到天津,接著乘英國輪船去煙台,再轉濟南,最後到達南京,始得脫險。9月在濟南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忠冒險由平而津而煙台而濟南,刻即赴南京謁委員長,面言一切。……而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之際,務望諸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氛,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