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2024選舉結果的啟示與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4-06-06 16:54:43


  中評社╱題:台灣2024選舉結果的啟示與應對 作者:李非(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溫州市台灣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夢然(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台灣2024選舉已經揭曉,台灣政壇重新洗牌,國民黨未能翻盤,民進黨繼續執政,民衆黨異軍突起,中間選民群體不斷擴大,三黨鼎立態勢初步形成,政黨政治進入更加複雜的博弈競合時代,政黨之間互相制衡、利益交換、協商調和、妥協讓步將成為政治常態,“藍消綠長”“統消獨長”的政治生態沒有發生逆轉,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但這次選舉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大陸應靜觀其變,尊重台灣主流民意的想法和台灣人民的選擇,區別對待台灣人民與台灣當局,一手軟,一手硬,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遵循既定的戰略步驟,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

  2024年台灣“二合一”選舉落下帷幕,台灣政壇重新洗牌,三黨鼎立態勢初步形成,中間選民群體不斷擴大,“藍消綠長”“統消獨長”的政治生態沒有發生根本性逆轉。大陸應靜觀其變,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遵循既定的戰略步驟,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

  一、台灣選舉結果溯源

  台灣“二合一”選舉結果沒有發生人們期待的意外,民進黨打破了台灣政治週期的魔咒,繼續執政,國民黨未能反轉選情,依然在野,民衆黨異軍突起,大有斬獲,台灣政壇正式確立三黨鼎立的發展格局。

  (一)國民黨回光返照

  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一度聲浪較高,大有下架民進黨的氣勢,出現選情翻盤的希望,但因“藍白整合”破局,最終敗選,衹獲得467萬張選票,得票率為33.5%,僅保住基本盤。究其原因,主要有:

  1.內耗過多,團結不足。國民黨向來被喻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政黨,黨內山頭、大佬較多,內訌嚴重,整合能力又較差,關鍵時刻往往四分五裂,地方派系擁兵自重,相互牽制。儘管這次選舉後期黨內天王悉數出動,整合了韓粉、康粉等大部分支持者,呈現出暫時團結的氣象,但由於雜音還是太多,郭粉也沒有正式歸隊,不能完全團結一致對外,加上起跑落後,最後還是沒能反轉選情,遺憾落敗。

  2.格局太小,野心太大。國民黨大部分政治人物格局太小,野心太大,每逢重大選舉,各有盤算,私心太重,為了個人名利,操之過急,連續三次都是在地方首長任期未滿時,在假民調的誘惑下,沉不住氣,過早宣佈參選,如2016年的朱立倫、2020年的韓國瑜、2024年的侯友宜無一例外,結果適得其反,兩頭落空。這種臨陣換將或臨陣選將的惡果,國民黨每次都沒有吸取教訓,屢錯屢犯。

  3.捨本求末,去優存劣。國民黨來自外省,根在大陸,天生帶有“原罪”,經常被對手“抹紅”為“賣台”,或“抹黑”為勾結黑勢力,為了“漂白”,反給自己“抹綠”或“抹白”,跟民進黨比“獨”,跟民衆黨“搶白”。在台灣政治日益本土化的趨勢下,國民黨不得不越來越在地化,黨內許多“綠骨藍皮”的人,披著國民黨的外衣幹著民進黨的事,拋去在兩岸論述上的優勢,對“九二共識”含糊其詞,甚至捨本求末,否認一中原則,結果既失去“深藍”選民的支持,又沒有爭取到“綠色”選民的認可,兩頭不討好。

  (二)民進黨欺世盜名

  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民調一直領先,雖一度有被下架的風險,但因“藍白合”破局,最終有驚無險地勝選,獲得559萬張選票,得票率略超40%,維持其基本盤,但相比2016年的56%、2020年的57%,支持率下降了16—17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有:

  1.操控選舉,頻出陰招。民進黨慣於操控選舉,掌握行政資源,進行政策賄選,為達到選舉目的,常常不擇手段,不按常理出牌,頻出“奧步”損招,迷惑不明真相的台灣民眾。

  2.操控媒體,善於迎合。民進黨深諳掌握輿論,雇用網軍,搞假民調,混淆視聽,扭曲民意,搞亂社會,並善於誘導青年人,不守規矩,迎合年輕人天生叛逆和不滿世道的心態,激發支持者的熱情。

  3.本土神牌,精於算計。民進黨本土出生,慣打“統獨牌”“主權牌”“抗中保台牌”,通過激化兩岸關係,抹黑、抹紅對手,誤導民意,每每奏效。這次選前竟然把大陸的衛星發射硬說成“飛彈威脅”,人為製造恐慌和兩岸關係緊張氣氛,打“悲情牌”,塑造自己不畏外界壓力的形象。

  (三)民衆黨異軍突起

  民衆黨是這次選舉最大的贏家,雖然輸掉了地區領導人的選舉,但也獲得369萬張選票,得票率為26.5%,大幅擴大了中間選民的支持度。

  民衆黨作為一個新生的政黨,其產生源於島內民眾對藍、綠兩大政黨的不滿,在台灣政治生態的演變過程中,逐步發展成中間選民的代表者。柯文哲善於包裝自己,忽左忽右,左右逢源,忽藍忽綠,藍綠通吃。柯文哲深諳運用網絡,深獲青年人支持。

  二、台灣選舉結果啟示

  台灣2024“二合一”選舉結果表明,台灣社會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依然還是主流民意,兩岸統一前景終歸光明;另一方面,“台獨”勢力在美國的支持下日益膨脹,台灣政治生態“藍消綠長”“統消獨長”的趨勢還在延續,兩岸關係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中間選民群體不斷擴大,無一黨能掌握絕對多數,政黨政治進入更加複雜的博弈競合時代,他們之間互相制衡、利益交換、協商調和、妥協讓步將成為政治常態①。

  (一)美國插手選舉,抓緊打台灣牌

  這次選舉看似“一人一票”投出來的,但實際上是大國博弈的角力場,每個候選人的後面都有大國的影子。台灣作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最後一張“王牌”,已經被美國推到中美博弈的最前線,大國深度介入、陰謀陽謀齊出、間接直接干預在所難免。

  1.深度介入,直接干預。由於地緣政治衝突和中美博弈加劇,美國加緊利用台灣,頻打台灣牌,深度介入台灣選舉,而民進黨又甘當美國的“棋子”,倚美謀“獨”,在這次選舉過程中,或明或暗得到美國、日本等國間接或直接的強力支持,“藍白合”破局就與美國的直接干預有很大的關係,等於直白告訴台灣民眾,美國不希望看到國民黨通過與民衆黨組合重新執政。

  2.官方互訪,打氣撐腰。美國公開支持民進黨當局,積極邀請台灣高層官員訪美,不斷提升官方互訪層級;美國行政高官和國會議員也頻頻訪台,屢屢踩踏中國的“底線”。賴清德剛當選,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違反一中原則,表示祝賀,美國代表團也直接飛抵台灣,為其打氣撐腰,等於為民進黨背書。

  3.誤導民意,助長“台獨”。美國大力協助台灣當局操控輿論,通過互聯網等主流媒體控制話語權,掌握所謂的“道德制高點”,誤導台灣民意走分離主義道路,鼓噪“台獨”分裂活動,大力助長“台獨”勢力膨脹。有美國的支持,在兩岸統一之前,大陸恐要思考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可能和應對措施。

  (二)民進黨雖贏卻輸,無法代表主流民意

  台灣選舉的“鐘擺效應”這次沒有發生,下架民進黨的願望雖然沒能實現,但也給民進黨上了一課,其勢力被大幅削弱,一黨獨大的地位不保,無法實現全面執政,不能再為所欲為。

  1.贏得執政,輸了民意。民進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雖然保住了基本盤,但遠未過半,失去第一大黨的地位,不能再像蔡英文執政8年那樣為所欲為。其政黨得票率僅為36%,雖略超國民黨,但也衹分得13個席位(與國民黨一樣),加上區域“立委”38席,共51席,比國民黨少1席,比藍營少3席,無法有效操控“立法院”。

  2.選舉很能,經濟無能。在台灣人看來,民進黨是一個“亂黨”,“會打天下、不太會治理天下”,搞亂社會很有本事,治理社會沒有本事,發展經濟無能無招,敗光台灣家底。

  3.內鬥外行、外鬥內行。民進黨儘管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內部競爭殺得刀刀見骨,但整合能力極強,很快會重新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每逢重大選舉,都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常常打得對手衹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