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韓青年群體相互認知:認知偏差意識形態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4-16 00:18:18


圖片來源:線上會議截圖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實習記者 鄧可)4月11日下午,復旦發展研究院博士後柴琳在線上進行了有關中韓當代青年群體相互認知的報告——中韓青年群體相互認知現狀與評析。

  柴琳首先對“青年”進行定義。她表示,青年群體在韓國被稱為MZ世代,是將千禧一代和Z世代結合的說法,基本上等於我國80後和95後00後相結合的群體,年紀基本上在18歲到40歲區間。因此,她在報告過程中會將這兩個世代統稱為青年群體。

  柴琳認為,青年群體有三個特徵。首先青年群體已經成為新的社會力量。比如1985年出生的李俊熙在2021年時成為了韓國國民力量黨的黨首,並隨著2022年國民力量黨贏得大選,他成為了最年輕的執政黨黨首。而我國大疆的創始人汪濤也是一個典型的80後。第二個特徵是青年群體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兩國的經濟發展中都占據了重要位置。第三就是青年群體已經成為了大眾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的主體,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 K-POP文化。

  柴琳指出,中韓兩國青年群體的相互認知出現了一個“越年輕越反感”的現象。在對韓國人關於中國的認知調查中,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韓國人對中國持負面認知的人數占比已經達到了80%,而持較好印象的人占比衹有19%。而一份對韓國師生進行的輿論調查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即韓國整體上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情況比較嚴重。與美國、加拿大、英國這些國家相反,韓國18~29這個年齡段的青年群體對中國持有較差印象的人數占比超過了老一輩。而在2021年韓國發布的韓國國家形象調查數據中,中國對韓國的好感度在68.6%,略低於2020年的數據,但10~19歲的群體對韓國的好感率衹有30%左右,比2020年降低一半。

  柴琳表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第一個是政治因素,首先薩德的部署讓很多中國人對韓國失望。尤其是尹錫悅上台後,韓國的對外政策進一步對美傾斜,給中韓關係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而就韓國國內而言,針對薩德部署,韓國人傾向於認為中國針對薩德的一些措施,比如限韓令等,都是對韓國的報復。其次,拜登政府上台之後,美國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韓關係的不穩定性。拜登政府利用七國集團、北約、五眼聯盟等平台,積極拉攏盟友配合支持韓國的對華戰略。種種政治因素導致雙方的青年群體對彼此的負面情緒較大。第二個原因是中韓文化交流的紐帶薄弱,雖然中日韓越歷史上都屬於漢字文化圈,但是中韓青年群體對對方都處於“近而不知”的情況。第三個原因是複雜的輿論環境導致認知偏差。出於對流量的過度追求,一些新媒體會製造一些容易引發矛盾的話題來吸引讀者,而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年群體很容易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因此媒體的偏見有時嚴重影響了兩國的良性互動,她認為韓媒對於中國的報導有所偏頗,同時中國的部分媒體對於韓國的報導也並不客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