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創新與包容的關係
實現兩岸四地文化融合,將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又一次重大創新,是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環節與內涵的,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歷史一再顯示,在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正是中國不同區域的不同文化不斷融合,以及域外文化不斷融入,實現不斷創新,才形成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兩岸四地文化融合,具有不同於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曾經經歷的多次不同文化融合的特點:
首先,台港澳文化既是中國的不同區域文化,又各具有明顯的域外文化特質,所以兩岸四地文化融合,既是中國不同區域文化的融合,又具有域外文化融入的表現。
其次,兩岸四地文化融合,既是四地緊密聯繫而自然發生的,更是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強大政治行為,有力推動而發生、發展的。所以,中華文化發展史上重大的創新之一,是兩岸四地文化融合最基本的定位,不僅融合的成果表現出充分的創新性,將給中華文化帶來新內涵,而且融合過程表現出明顯創新性,將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創新行為。
歷史顯示,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文化融合,遵循的模式是:包容、趨同、出新。其中,包容是融合的前提和起點;趨同是融合的途徑和主體;出新是融合的目標和成果。兩岸四地文化融合基本上也遵循這模式。但這一融合遵循的模式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包容、求同、創新。這清楚反映了,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必然存在的,積極的人為促進及其重要影響。顯然,做為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的目標和成果,創新對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的全過程將有決定性影響,包容和求同都將從屬於、服務於創新。
文化融合中的包容,就是在承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基礎上,接受並促進不同文化的和諧相處、密切交流,並最終實現融合。顯然,包容是文化融合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包容就不可能有文化融合。但是,文化融合中包容的形成和發揮積極影響,必須具備一些不可缺少的條件,不然就難以形成有意義的包容,並進而導致融合的失敗。考察中華文化發展史,可以瞭解、把握這些條件和它們的影響。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曾有多次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元代蒙古文化與漢文化融合基本失敗,以及清代滿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重大成功,是最重要、最典型的兩個事例。儘管導致失敗與成功的原因很多、很複雜,但元代蒙古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始終缺失必要的包容,以及清代滿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在最初的嚴重缺失包容後,很快即形成了較全面的包容,應該是對這兩次文化融合的失敗或成功,有決定性影響的主要原因。導致這兩次文化融合中,截然不同的包容的原因也很複雜。歷史表明,面對兩種文化的碰撞,元、清王朝主政者截然不同的心態和政策,應該是決定性的原因。概括地說,元代主政者對漢文化始終排斥,而清代主政者對漢文化,則在最初的排斥後較快地轉為欣賞、接受,從而決定了各自對漢文化的不同包容政策,以及最終不同的融合結局。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不同文化在全面碰撞之前的相互接觸,滲透程度的不同,也是較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對而言,蒙古文化與漢文化原先的相互接觸、滲透程度,明顯低於滿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接觸、滲透程度,這對於元、清二代對漢文化的包容也有不可忽視的不同影響。這些歷史事實,對於後代有重要的警示和啟示。
實現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的包容,具有比此前經歷過的文化融合更有利的條件。四地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它們的融合不是不同文化的融合,而是同一文化中不同部分的融合。所以,對於兩岸四地文化的融合,四地文化的相互包容應該不存在明顯困難。但實際情況卻明顯複雜,在現實的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包容問題仍然存在,而且仍然有著不可低估的不利影響。
近年來,大陸與香港之間出現一些摩擦,大到少數香港人士反對根據基本法制定的政改方案;小到香港民眾與大陸民眾之間屢發摩擦。雖然具體原因很不相同,但在深層次上還是與陸港不同文化的碰撞相關。少數香港人士反對根據基本法制定的政改方案,直接、主要的原因是組織發動者的反華政治立場,以及外部勢力的插手、干涉,而大部分參與者則主要是受到某些西方國家的“民主”、“人權”等意識形態影響。顯然,在嚴重政治鬥爭的同時,也存在不可低估的不同文化的碰撞。香港民眾和大陸民眾間的摩擦,基本都是具體利益衝突引發,但在深層次上,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例如,部分香港民眾由於曾經比大陸民眾富裕而表現出某種優越感,但隨著大陸民眾快速富裕又出現失落感,部分大陸民眾則因快速富裕而由自卑感轉為自負感,二者導致的摩擦實際上也是兩者文化的碰撞。所以。處理香港與大陸的摩擦,當然首先必須在政治、社會、法律方面有必要的措施,但積極促進兩種文化的包容,則是在深層次上必不可少的。
大陸與台灣在兩岸關係的深水區的諸多矛盾,廣泛涉及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這些矛盾的出現當然各有不同原因,但在深層次上又都與大陸、台灣兩種文化的碰撞有關。最典型的一例是,一些台灣人士強調台灣已是“民主社會”,與大陸完全不同,並以此做為兩岸關係“永遠保持現狀”的根據。為消除這種認識及其影響,大陸方面提出並堅持的“一國兩制”方針,是基本的政治措施,同時還須根據對兩種文化碰撞的認識,積極促進兩種文化的包容,以消除碰撞對實現統一的阻礙。
上述分析表明,在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文化包容問題不僅存在,而且還有重要的新表現。無論大陸與香港,還是大陸與台灣的文化碰撞,都不是因文化底蘊不同而發生,實際上都是由香港、台灣文化中域外文化的影響才出現。如前所提出的,兩岸四地文化融合既是同一中華文化不同部分的融合,也是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融合。這比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所經歷的歷次重大文化融合都更為複雜。這在文化融合的第一個環節,即做為起步環節的包容,就有突出表現。顯然,面對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的新特點,實現這一文化融合,必須創新。而且,在融合的起步環節,即實現兩岸四地文化的包容,就必須創新。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儘管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都十分重視大陸文化與香港文化的相互包容,但仍然出現前述的文化碰撞,可見處理文化包容問題的難度,以及創新的重要和困難。認識這一點,對於當前和今後處理大陸文化與台灣文化的包容問題,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充分發揮大陸的主導作用,與積極調動四地共同努力的關係
中華文化發展史表明,中華文化的發展就是始終在大陸文化主導下,不斷吸收、融合各相關不同文化,不斷豐富、壯大的過程。從古至今,大陸文化始終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延續幾千年從未改變。這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可以預料這一特點將繼續保持,甚至更為突出。這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表現,更是現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其發展決定的。現在,大陸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主體,也必然是實現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的主體,必將在這一融合中發揮主導作用。台港澳文化是中華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分支,是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認為,大陸的主導作用是融合的核心,而四地的共同努力則是實現這一融合的基礎和可靠保證。所以,既充分發揮大陸的主導作用,又積極調動四地共同努力,將是實現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的關鍵。
充分發揮大陸在兩岸四地文化融化中的主導作用,必須有有效的政策支撐。但最重要、最根本的則是必須建設健康、開放的大陸文化,建設具有強大吸引力、親和力和凝聚力的大陸文化。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大陸積極推進,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文化建設。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做為中華文化主體的大陸文化的新發展,是非常複雜的課題,,不可能在此進行深入探討。筆者僅對與兩岸四地文化融合,有密切直接關係的兩個問題略做探討,即對於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和接受域外文化的問題略做探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不絕的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中華文化傳統既是當前和未來的中華文化的底蘊,也是兩岸四地文化融合堅實的基礎。所以,在文化建設日益受到重視,兩岸四地文化融合已提上日程的形勢下,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於需要繼承中華文化傳統一般沒有爭議,而對於如何繼承則在實踐中存在明顯分歧。實際上,在中華文化發展進入每個新的歷史階段時,都面臨如何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重大抉擇。毋庸諱言,中華文化傳統中精華與糟粕並存,繼承傳統不是全盤接受,而必須做出的抉擇,就是如何發揚精華、摒棄糟粕。在不同歷史時期,判斷精華或糟粕有不同的標準。在當前和未來很長時期中,這一標準就只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當前和未來很長時期中,只能以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對傳統文化的取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華文化健康、持續發展,才能為兩岸四地文化融合提供堅實的,中華文化傳統的基礎。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文化一直是開放的文化,是在不斷選擇、吸收、融合域外文化中,不斷豐富、壯大。但是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一百多年中,中國長期積貧積弱,導致了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關係模式的顛倒,盲目崇外和全盤西化取代了選擇、吸收、融合。這種模式顛倒帶來了廣泛、深遠的不利影響。前述大陸與香港、大陸與台灣發展的摩擦,在深層次上即與此有關。顯然,堅持對域外文化選擇、吸收、融合的模式,是大陸文化健康、持續發展,從而在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更有效地發揮主導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在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積極調動四地共同努力,主要是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的問題。香港、澳門已經回歸祖國,兩個特區政府對於與大陸文化融合態度積極,明確支持中央政府的相關政策。所以,儘管存在很多困難,但港澳文化與大陸文化融合已有了可喜進展,而且特區政府肯定將繼續積極推進與大陸文化的融合。台灣參與兩岸文化融合問題處於完全不同局面。當前和未來很長時期,在兩岸關係的深水區,台灣當局對兩岸文化交流始終都將態度謹慎。所以,台灣參與推進兩岸文化融合,在很長時期內將主要依靠民間管道。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6月號,總第2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