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貿易摩擦”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8-12-30 00:22:47


 
  4、應做好中美“貿易摩擦”可能進一步升級背景下應對美國打“台灣牌”的準備

  美方視中國的發展為“威脅”與“挑戰”美國在地區和全球的領導地位,尤其是在美國國會與台灣民進黨當局的雙重推動下,美國行政部門可能加大打“台灣牌”的力度,美在台灣問題上不斷“踩線”對中國大陸施壓的可能性也大大上升。因此,需要對台海局勢中面臨的困難與風險有充分的估計,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增強憂患意識,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

  三、中美“貿易摩擦”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

  (一)短、中期看,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不小

  1、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大陸經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是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雖沒有改變中國大陸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但卻是中國大陸經濟運行面臨的一個較大的變數。二是“經貿戰”沒有贏家,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金融穩定、貿易投資、就業與民生等諸多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被加徵關稅的重點領域和行業,短期內受到一定的衝擊,如2500億美元清單基本涉及中國大陸對美出口中最具競爭力的高科技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對中國大陸整體出口行業的衝擊是明顯的。短期與中期內,外貿順差會出現明顯下降,對經濟、金融也將產生直接影響,債務會有所上升;三是對中國大陸民眾對於經濟發展的信心造成一定的衝擊。四是對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影響也是明顯的。對美貿易占中國大陸總貿易額的19%,而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過去一直靠對外貿易拉動。五是對中國大陸外向型實體經濟也產生影響,導致成本增加、訂單減少、工人失業等問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S·波森(AdamS.Posen)認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全面貿易戰爭是對兩國勞動人民的災難,破壞整個世界經濟的未來。”他認為最直接的代價是影響經濟增長與就業,間接的代價是“對世界貿易系統的長期性破壞”,減少未來的投資和效率。

  2、中美“貿易摩擦”對台灣經濟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台灣地區作為貿易依存度高,且同時與中國大陸和美國均有緊密貿易往來的經濟體,必然會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直接的波及和影響。從2002年起,隨著兩岸經貿關係持續發展,中國大陸逐步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投資與貿易對象,從而中美“貿易摩擦”直接影響台灣地區經濟發展。

  3、中美“貿易摩擦”衝擊了兩岸經貿關係。台灣製造業的生產與出口,7成以上是以原材料、半成品或零元件為主的中間財,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2017年出口金額1302億美元,占台灣出口41%。從2016年大陸海關統計表明,大陸對外出口總量最大10大企業裡面,台灣占了8家,前20大裡面台灣占15家,大陸對美出口排名前一百名的公司中,台資企業約占四成。競爭力相對比較弱或利潤比較薄的台資企業,將受到“關稅戰”的影響,在短期內會對其整個產業鏈造成一個波動。

  4、美國對中國大陸發起的“貿易摩擦”可能給“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摩擦”及其擴大化、持續化趨勢,可能引發的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民進黨當局在兩岸政策的錯誤道路上走下去:

  一是民進黨當局不顧台商的生存問題而惡意選邊站,加碼美國,如2018年9月民進黨當局赴美採購團簽署15.6億美元大豆。

  二是寄希望有“轉單效應”,認為中美“貿易摩擦”也有助於吸引台商回台生產,期待“漁翁得利”。

  三是戰略上,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力推動台美關係提升,完全倒向美國,尤其判斷美國的“印太戰略”是制約中國大陸,自我尋求位置與角色是充當美國“反華”“急先鋒”與“馬前卒”。

  四是在兩岸關係政策上,繼續採取對抗性與“台獨化”政策,如10月10日蔡英文的演講就充斥著“兩國論”和針對大陸的對抗性思維,暴露出配合美西方反華勢力遏制大陸的險惡用心。這樣,兩岸關係僵持就難以打破。

  (二)長遠看,中美“貿易摩擦”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是有一定限度的

  1、中美“貿易摩擦”改變不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向好的基本面。

  第一是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結構明顯優化,提高了對外來衝擊的承受力。中國大陸由“出口導向”轉向“內需拉動”,自身內需已經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要力量。2010年以來,中國大陸出口、投資增速有所下降,但消費增速相對平穩。2007年中國大陸對出口依存度接近70%,2017年外貿依存度是33%,與2012年的47%相比,下降了14個百分比,遠低於42%的世界平均水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持續增強,已經成為穩定中國大陸經濟大船的“壓艙石”。④中國大陸2017年GDP總量82萬億人民幣中,出口的貢獻是8萬億左右。當然,這8萬億中,美國貢獻了三分之一。因為如此,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對美國一點出口都沒有的話,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0.2-0.5%。經濟成長由6.5%降到6%。

  第二是中國大陸對外貿易市場的多元化。包括“一帶一路”建設在內的對外貿易策略,進一步拓展了外貿市場。2018年1-7月,中國大陸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2個國家和地區的3999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纍計實現投資6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上半年,中國大陸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5%,規模創歷史新高。⑤

  第三是中國大陸具有的政治優勢,包括制度優勢、政策優勢。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13多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有改革開放40年所纍積的堅實的經濟實力與豐富經驗,已經具有了應對重大風險與挑戰的能力。中國大陸不是“失落20年”的日本。

  第四是中美雙方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美兩國已形成結構高度互補、利益深度交融的經濟關係”。⑥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S·波森(AdamS.Posen)認為:“中美貿易總的來說顯然是雙贏的”,“鑒於中國的發展程度,現在這兩個經濟體比以前有著更多共同的基本經濟利益,包括由那種體制保障和約束的利益。”中美“兩國都不可能打贏一場貿易戰”。“使用單邊的關稅威脅作為實現經濟目的的手段是錯誤的。就純粹的經濟而言,關稅將傷害下游的生產商和全球供應鏈,還有美國的消費者。”“就外交而言,它以眾多方式傷害發達經濟體(美國的所有盟友),以及旁觀的新興市場。而就全局而言,它破壞了國際經濟行為的規範和規則,它們導致了對所有國家而言的更大的繁榮和穩定。”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莉森認為:“中美間的競爭態勢不會改變,但需要的是‘有約束’的競爭。確保競爭在有底線可循、雙方能有效交流的情況下進行。”⑦

  第五是,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的必然,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與文明進步。站在全球化一邊,中國大陸就佔據著道義高地,採取的反制舉措是為了捍衛國際多邊貿易規則,而美方做法是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是逆流。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市場機制決定著資源的配置,必然會產生分化的作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市場主體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等問題是客觀存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關鍵是如何對待它?是因噎廢食?還是通過發展來解決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同的思路,決定不同的出路!

  2、中美“貿易摩擦”改變不了兩岸經貿合作與交流發展大勢。兩岸經貿關係,長期以來一直是兩岸關係中最活躍、最富有生命力的交流與合作領域,主要受到大陸與台灣經濟因素的制約。中美“貿易摩擦”短期內對兩岸經貿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也存在對兩岸經貿可能正面的刺激效果。如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的大陸弱勢產業經過痛苦的轉型後,浴火重生,包括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條件後,引導台企在“一帶一路”上進行新全球化佈局,將可能是中美“貿易摩擦”對台商發展的一個正面因素。

  3、中美“貿易摩擦”改變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的主流民意,也符合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利益。

  4、中美“貿易摩擦”改變不了中國大陸發展與崛起的事實。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但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美“貿易摩擦”雖然給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帶來了明顯的變化,如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盛行,國際經濟形勢的複雜性上升,不可測因素增多,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外部環境相對穩定依然是基本形態。40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深度參與國際分工,日益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保持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大陸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向與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因此,中美“貿易摩擦”也改變不了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統一的潮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四、政策思考與建議

  1、客觀認知變局,保持戰略定力

  面對美國“遏華”勢頭與大打“台灣牌”變局,中國大陸無需驚慌,更不會失措,穩住陣腳,求其在己。中美“貿易摩擦”其實也是一場信心戰。中美關係大局穩定與否,不完全取決於美方政策作為,也取決於中國大陸自身實力與應對之策;不全取決於美國國會通過什麼涉華法案,也取決於美行政部門實際對華政策的執行。中國大陸的經濟穩定是有底氣的,有80多萬億人民幣以上的年經濟總量,6.7-6.9%的穩定的經濟增長,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2、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做好自己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態勢,發展自身,堅持發展的第一要務,按照2018年4月博鼇論壇上習近平講話確立的開放日程走,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國大陸沒有理由再回到閉關鎖國的狀態,未來衹能是越來越開放。過去4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的,未來中國大陸的高品質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包括降低市場准入條件;降低關稅,2018年11月5-10日在上海的進口博覽會就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指標,通過“進博會”刺激中國國內消費,提高供給水準;開放服務市場,包括金融、教育、醫療。在對外開放上,中國大陸不能也不會因噎廢食。

  3、保持經濟的穩定與成長,穩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尤其通過減稅、降低資金成本、土地成本,減少行政管制等舉措,讓企業降成本、釋活力,完善國內市場的運行機制。

  4、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原則,進行有策略的鬥爭

  競爭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策略的蠻幹。做好多手準備,應對反應應該是逐步升級。第一是“和”,和為貴,高舉中美關係穩定是第一要務的旗幟,佔據道德高地,不輕言“鬥”。第二是“鬥”,做最壞打算。第三是既鬥爭又合作,“鬥智”不“鬥氣”,“鬥力”不“鬥嘴”。做好採取堅決鬥爭的準備,但堅持談判解決問題的做法。相信中美“貿易摩擦”最終將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註釋:

  ①劉晨、胡友松:“中美需進行‘有約束’的競爭——專訪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參考消息》,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②秦朔:“風雨過後是彩虹”,《人民日報》,2018年10月19日,第2版。

  ③傅瑩:“中美關係再次站在方向選擇關口”,《參考消息》,2018年10月18日,第12版。

  ④石平:“中美經貿摩擦改變不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求是》,2018年第17期,第17頁。

  ⑤高雲才:“穩中求進,以穩應變”,《人民日報》,2018年9月10日,第17-19版。

  ⑥任平:“貿易戰悲觀論調不靠譜”,《人民日報》,2018年10月17日,第2版。

  ⑦劉晨、胡友松:“中美需進行‘有約束’的競爭——專訪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參考消息》,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2月號,總第25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