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美國總統大選及國會諸多涉台法案外溢的衝擊。或許美國總統拜登有穩定台海局勢的現實政治需要,但由於提出或推動更強硬的對華主張與政策在美國國內有一定的政治社會基礎,共和黨包括其很可能的候選人特朗普基於自身選舉政治的需要,一定“拿台海說事”,或批評拜登政府台海政策對中共“示弱”;“親台”的美國國會議員通過一系列涉台法案干涉台灣問題與中國內政、衝擊台海和平穩定也應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不僅是以“不確定性”為主要特質的特朗普的可能當選及其台海政策的調整,將給台海局勢帶來衝擊,而且是前後將有十個月之久的美國總統選舉的過程,在在都將讓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充滿變數。日前美國知名台灣問題研究專家任雪麗(Shelley Rigger)提出“她更擔心的是,美國某些人鼓動甚至逼迫賴清德,做某些不符合台灣利益、但他又無法反對的危險事情”。⑥特別是美國反華勢力與賴清德當局的勾連,將嚴重衝擊台海和平穩定。因此,董雲裳在台灣“二合一”選舉投票前就認為:如果賴清德獲勝,肯定又會進入新一輪需要各方努力管控台海緊張度的時期。盛氣淩人的特朗普與“全力反中”的民進黨,“很難不讓人對兩岸關係產生極度不安的預感,一旦美台最激進的抗中右翼民粹力量、政治力量再次匯流,後果不堪設想”。⑦
研判未來兩岸關係可能進入“高風險期”,需要未雨綢繆。同時,也應看到,台海兩岸可能出現的危機應也不至於發展到軍事衝突甚至爆發戰爭的程度。一方面,由於賴清德個人的“台獨”理念與背景及其堅定的分裂主義立場,必將給台海帶來兵凶戰危、持續緊張的陰影甚至可能,但另一方面,除了俄烏、巴以兩場戰爭之外,美國政府應不樂見賴與民進黨當局製造兩岸衝突的新危機,讓東亞地區出現第三個令美方頭疼的新戰場,因此,美方必將加強對“台獨”的戰略管控。如在賴當選的次日,美國就派非官方團到台灣,“名為溝通美方立場,實為‘管控’兩岸風險”⑧。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定的“反獨”立場與解放軍強大的“反獨”能力,一定不會讓“台獨”成真,也可以讓兩岸避免發生軍事衝突。凡事,預則立!
四、兩岸關係面臨的可能挑戰與風險
賴清德的上台,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與法理地位,改變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方向,也改變不了兩岸最終走向統一的大趨勢。當然,如前所述,民進黨開啓第三個四年執政,無疑將使得兩岸關係面臨不小的風險與挑戰,兩岸在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上將面臨激烈交鋒。未來兩岸關係或將面臨以下三大方面挑戰:
其一是台灣島內的“去中國化”。在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長”與立法機構中民進黨難以通過“法案”方式推進“去中國化”的情況下,賴當局很可能通過行政手段繼續在文化、教育、社會意識及媒體宣傳等方面,在台灣社會持續、深入推行“去中國化”的政策,包括出台“去中華民國化”的政策,特別是在台灣民衆中形塑“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社會意識。
其二是“台灣國家化”。賴當局將更少提及“中華民國”或與“中國”有關聯者的任何概念、文字與印象,進而不僅在內外政策層面形成“台灣是一個國家”,或“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國家”的社會意識與政策符號,而且在國際社會形塑“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國際假象,特別是在台灣民衆的集體意識裡著力打造“台灣是民主國家同盟成員”的“身份認同”,為“台獨建國”做好社會意識的鋪墊工作。在對外關係中,或推動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或以“台灣總統”名義參加相關視頻會,或發表外宣文章,或接見訪客。
其三是“‘台獨’國際化”。包括:一是大力發展與美、日及歐洲國家的實質關係。提升雙方政經官員互動的層次與頻率,賴與美方重要機構包括國會進行視頻連綫,美國重要官員竄訪台灣;台灣當局深度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成為“重要夥伴”;美台協商與簽署經貿協議;軍事上,雙方軍事合作持續向深度發展,如進行聯合軍演、美方大規模培訓台灣軍隊。二是派員參加第三屆“全球民主峰會”,或其它類似國際會議,謀求參加CPTPP。三是繼續謀求“參與聯合國”與世界衛生大會等多邊國際組織等。四是在美國支持下,推動形成“台灣有事就是國際有事,台灣問題就是國際問題”的話語,構建“‘台獨’國際化”的法理基礎。蔡英文第二任開始強化推進“台獨”的國際法論述,歪曲聯大第2758號決議是重點之一。瑙魯於2024年1月首次引用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一個中國原則宣布與台灣當局“斷交”後,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就呼應聲稱,“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并沒有決定台灣的地位,沒有排除任何國家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也沒有排除台灣有意義的參與聯合國體系。美方非常失望看到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的內容被曲解,并被用來作為對台施壓工具,不但限制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發聲,同時也衝擊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⑨賴清德上台後可能會極力游說美國及其盟友,在第2758號決議的國際法戰場上支持台灣當局。羅森伯格采用的論述,即“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并沒有決定台灣的地位”的言論,未來可能會被頻繁引用於各國和議員“挺台”的一系列聲明、聯署和法案中。
五、如何應對賴清德上台并穩定台海局勢?
面對兩岸關係中可能的風險與挑戰,既要有危機意識與風險思維,但也要樹立機遇意識,善於抓住可能的機遇。要看到穩定與發展兩岸關係還是存在不少的有利條件。“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需要戰略上藐視挑戰,戰術上重視風險。
其一是堅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堅持“和平統一”大政方針不動搖,不要因為賴清德當選而改變既定政策。“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有關國家統一的主張與政策,不因台灣一時政治局勢變化而改變。我們可能悲觀於賴上台對兩岸關係的衝擊,但應樂觀於我們把握著兩岸關係的戰略主動,時間與發展趨勢在有利於統一的一邊。二是要堅持“反獨”的原則立場不放鬆,不要對賴清德抱有任何幻想。堅持推進適時適當的軍事“反獨”行動;堅持國際社會的“反獨”立場與行為不妥協。三是要堅持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政策不中斷,不要因為“台獨”當政而不再做台灣民意的爭取與轉化工作。堅持推進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堅持推進兩岸社會與文化交流,特別是雙向交流應持續推進。
其二是堅持做好穩定與發展中美關係的工作。美國一直是兩岸關係中最主要的外在影響因素,穩定中美關係是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條件,是處理好台灣問題國際環境與國際因素的“牛鼻子”。對美工作需要“管控危機”、但也要“不怕危機”。美國台海政策有其自身利益與考量,但總體上美方的“不支持台獨”立場,是建立在中方堅定的“反獨”政策立場下,即如果中方對於“台獨”行為放任自流,美方一定樂見其成。為此,“反獨”立場與行動必須堅決、堅定、堅強。既要與美方共同管控台海危機,但也要不怕出現危機,衹有“敢於鬥爭”才能“贏得勝利”。需要敦促美方堅守與兌現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積極構建對美涉台工作窗口;中國政府涉台相關重要官員應該考慮在必要的適當時機訪美,宣介中國政府的和平統一政策,促進美方準確理解中國政府對台政策;做好美國學者與智庫工作;積極應對美國大選中可能的涉台問題;堵住可能的風險點,特別是堅決反對台灣重要官員到華府活動。
其三是做好國際場域的“反獨”工作。至少包括:一是五月世界衛生大會的鬥爭工作。堅決不給“台獨”任何活動空間。二是打好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保衛戰。對於瑙魯與台灣當局“斷交”,美國國務院發布了“瑙魯切斷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聲明,稱這是瑙魯的主權決定,但這是令人失望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常許下最終沒有兌現的承諾,“台灣是可信賴的民主夥伴,美國未來會持續擴大與台灣的往來”,這符合美國長期的“一個中國”政策。⑩顯然,雙方在這方面的鬥爭不會停止。三是九月聯合國大會及圍繞國際輿論場,應積極、主動設置議題,對“台獨”堅壁清野。
其四是強化兩岸經貿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作用。筆者決不同意“兩岸經貿無用論”的主張,或許兩岸經貿合作不能直接產生推進國家統一的有力作用和影響,但如果沒有兩岸密切的經貿合作關係,和平統一卻是萬萬不可能的。因此,要按照經濟規律,堅定不移地推進兩岸經貿合作,推動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繼續加大政策力度吸引台灣企業投資大陸,或考慮給予台商政治性待遇,如選擇若干經營狀況好、自身也有意願的指標性台企負責人,作為中央主要領導人出訪隨團企業人員,或推薦參與類似G20工商峰會、金磚工商峰會與上合工商峰會等。
其五是發揮好香港與澳門在兩岸關係中的獨特作用。通過為民進黨部分人士赴港鬆綁,開展與民進黨人士接觸與溝通工作;充分運用好澳門特殊地位與作用。
其六是堅定不移地開展軍事“反獨”鬥爭。需要保持對“台獨”分裂勢力持續的軍事高壓態勢,或形成某種軍事行動的“常態化”,意在警告不得碰觸大陸政策紅綫與底綫。
總之,應對賴清德上台將給兩岸關係帶來的可能風險與挑戰,不僅需要未雨綢繆,而且需要與中美關係、中國的國際環境等問題相互關聯思考,應對之道同樣也不應割裂而論,需通盤考慮、系統應對,有的放矢、綜合施策,立足於防患於未然,有效遏制或化解風險,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造福兩岸民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外部環境塑造研究》(項目編號22JJD810022)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註釋:
①詳見中評社台北1月13日電(記者 黃筱筠)“賴清德勝選感言全文”,http://www.crntt.com/doc/93_4030_106859290_1_0113212958.html,2024年1月13日。
②黃寅、林麗玉:“賴:綠執政,腰不够彎”,台灣《聯合報》,2024年1月28日,A4版。
③⑧社論:“美國管控、瑙魯突襲、賴清德路綫災難可期”,台灣《聯合報》,2024年1月17日,A2版。
④林松青:“選舉靠實力,當家要有真功夫”,台灣《觀察》雜志,2023年12月1日出版,第124期,第14頁。
⑤黃載皓:“黃載皓對話蔡東傑:台灣選舉與戰略安全”,中評社首爾2024年1月23日電。
⑥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道:“美國有人鼓動賴做危險的事”,台灣《聯合報》,2024年1月24日,A2版。
⑦社論:“就職前,賴清德應做的兩件事”,台灣《中國時報》,2024年1月26日,A2版。
⑨⑩華盛頓記者張文馨、記者陳熙文:“AIT:未決定台灣定位”,台灣《聯合報》,2024年1月17日,A1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3月號,總第315期,P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