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總統大選對美中台關係之衝擊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00:17:59


 
  這顯示美中兩國互動關係,將重回具相對可預測性的奧巴馬政府時期,拜登政府可能不會再繼續對中國以課徵關稅方式解決貿易逆差問題。拜登執政意味奧巴馬路線的重新回復,重返亞太戰略再平衡外交路線,並與美國的主要盟友磋商,尋求“集體影響力”來軟圍堵中國;而非像特朗普一直標榜“美國優先”、“讓美國再度偉大”,反而背離傳統盟邦關係。美國重視多邊架構所釋出權力空間,重新參與這些已退出的國際組織、協議。美中在多邊國際框架的權力互動型態,回到奧巴馬時期既競爭又合作路線。

  其次,美中加強對話弱化台灣國際戰略地位。特朗普政府對抗中國的強硬政策,對中國對台的軍事及外交壓制產生某種程度制約。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及三項公報將台灣視為西太平洋區域安全的嚴重關切,反對兩岸任一方以非和平方式改變台海現狀。美國長期立場即是不介入兩岸人民事務、尊重兩岸和平協商的結果,但堅決反對台海任一方以非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特朗普在大選期間曾多次宣稱若拜登當選,中國將“擁有美國”。這顯示特朗普認為拜登對中國政策立場及態度過於軟弱,將對中國採取溫和手段。因此,拜登當選新任美國總統,勢必修正特朗普全面圍堵中國的強硬政策,改以溫和、可預測的方式,導引中國重新接受現行國際政治秩序。美中關係的緩解及強化對話協商,勢將導致目前美國針對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產生倒退,其圍堵中國力度下降,台灣的國際戰略地位亦隨之降低。

  再者,台美關係將從防疫夥伴到印太戰略同盟下降,台灣恐將失去“聯美抗中”戰略支撐。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來台參訪,為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台灣旅行法”後,落實履行台美高層互訪之承諾,也是自台美斷交後最高訪台官員。美國在台協會(AIT)指出美衛生部長歷史性訪台將利於強化美台夥伴關係,促進雙方對抗疫情的合作。且稱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扮演關鍵角色,以自由和透明的民主社會之姿,成功對抗病毒。之後美國國務院次卿造訪台灣,再次攪動美中台關係。特朗普主政下美國政府藉由聯台制中策略,以台灣作為抗中之籌碼及槓桿,在印太戰略中台灣角色扮演因其戰略地位而“被棋子化”。

  拜登主政後將改變特朗普對抗中國之策略。中美將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尋求合作與對話對象,如此美國不再視台灣為印太戰略的民主同盟;從而這也降低台灣作為“聯美抗中”籌碼地位,這可能促使台灣轉向強化與大陸對話的契機。民進黨當局必須重新調整“聯美抗中”戰略規劃,及弱化“反中”論述與路線。由於拜登執政後強化與中國對話,既往印太戰略制約作用會被刻意淡化;美國新政府可能回歸重返亞洲戰略,但其戰略述說、目標趨於模糊化。這弱化台灣當局採取“聯美抗中”反中路線的支撐點,其在印太戰略中地位將趨於被邊緣化,從而可能必須強化兩岸對話以緩解兩岸衝突。

  最後,美國友台支持力量下降,操作“台灣因素”動機下滑,導致民進黨在未來大選更不易操作“美台因素”、“兩岸因素”。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友台法案,提升美台交往層級、支持軍售常態化及強化台國際參與,例如《台灣旅行法》、《台灣保證法》、《國防授權法案》等。美國特朗普政府試圖打“台灣牌”,以遏制、軟圍堵中國發展;尤其美國會和行政部門聯手指控中國介入美國及台灣大選,宣稱中國將跳離融合促統、和平統一政策軌道,轉向以非和平方式武統手段。 這激化台灣人民的“亡國感”、“危機意識”,從而強化對中國之敵對。民進黨在台灣選舉過程中,不斷操作“主權牌”、“國家安全牌”,標籤化國民黨的親中路線,尤其是美國指控中國介入美、台大選,已成為民進黨立論“中國因素”介選之依據。

  特朗普政府認定中國不僅介入美國大選,也介入台灣大選,曾宣稱美台將會合作防止境外勢 力干預台灣選舉,美國如此反介選聲稱恰提供民進黨當局操作“中國因素”的憑藉。美國公開批評中國介選,直指在2018年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及2020年二合一選舉時已顯露無疑;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即直指,台灣已成為全球面臨假消息傷害風險最高的地方。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批評中國提供誘因等統戰行動已涉及贊助犯罪組織,破壞台灣社會穩定及干預政治。

  甚至特朗普政府先前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費德瑋直言,中國當局肯定有偏愛的候選人,美台將會合作防止境外勢力干預民主選舉,尤其是在網絡安全領域合作。前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也宣稱中國將干預選舉,美方會直接幫助台強化應對能力。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更直指中國企圖影響台灣民主流程,利用假訊息破壞民眾對民主體制的信任。

  相對於特朗普政府一再指控中國介入美國、台灣大選,拜登較無此策略傾向。未來美國新政府若不再指控中國介選,則無法提供民進黨當局宣稱中國介入台灣大選之口實,“中國因素”被操作影響台灣選舉的重要性隨之下降。

  肆、結論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有所降低,此種反中路線充斥於國會與行政部門、各政黨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73%美國民眾對中國反感,比例為近15年來最高,衹有22%對中國有好感。民調也顯示有26%的美國民眾把中國定義為敵人,57%美國民眾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衹有16%形容其為夥伴關係。換言之,拜登執政後,短期內美國社會仍將持續充滿反中路線政治氛圍。儘管如此,拜登政府將改變一味抗中、反中的對抗策略,美中關係轉變為既競爭又合作關係。

  美國大選產生政黨輪替,從特朗普到拜登執政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對中政策將面臨轉變,中國不再是美國頭號競爭對手。美中衝突不會再是無限上綱,而是限縮在局部性領域,美中關係將更具可預測性、可規劃性,既競爭又合作,尤其在諸多全球治理領域,美國亟須與中國進行對話合作。就此而論,蔡英文政府所奉行“親美、友日、反中”路線,是一種不平衡外交戰略,尤其是“反中”議題上與特朗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性。

  當前兩岸當局並無“九二共識”政治基礎,“聯美抗中”策略固然增加“反中”路線的槓桿及籌碼,然此種失衡的單邊依賴關係卻是充滿高度風險。當美中戰略關係改變趨於和緩及合作及對抗性下降時,台灣應調整到“和中”路線主軸上,強化兩岸交流、對話與合作。在美中關係趨於平緩與未來合作發展趨勢下,美台關係增長已陷入“發展停滯”及邊際效益遞減,台灣當局難以再單邊遂行反中路線。此時應改變失衡“重美輕陸”、“聯美抗中”戰略,宜強化兩岸交流、合作及對話,降低兩岸如螺旋般上升敵意。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2月號,總第276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