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閩南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徑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6-17 00:23:42


  中評社╱題:閩南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徑探索 作者:曾昱(漳州),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摘要】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創造的優秀地域文化。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傳承性等特點,是構建兩岸同胞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支點。本文提出通過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續閩南文化的傳承性和創新性;持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統化和精品化,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搭建閩台兩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灣青少年文化認同等途徑促進和深化兩岸閩南文化交流。

  一、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兩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標是構築兩岸文化認同。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助於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一)兩岸文化交流有利於加強兩岸同胞文化認同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兩岸有著相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例如共祭軒轅黃帝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的緬懷,體現了兩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是兩岸同胞同氣連枝、同心同德和血脈相連的生動體現。文化認同是一個由表及裡逐漸發展的內化過程。文化認同既存在於社會層面,也存在於個體層面,是個體在不同的情境和群體中進行文化態度決策和自我定位,進行社會適應的過程〔1〕。兩岸同胞通過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中華民族認同。兩岸文化交流與對話可以促使兩岸民衆“交心”,構建正確的文化認知,提升台灣青年的文化認同。

  (二)兩岸文化交流有利於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兩岸同胞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為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宗親文化以喚起廣大族衆歷史感、道德感和歸屬感以及實現宗族和諧為目標,是儒家文化“和合”精神在閩台兩地的共同表現,構成閩台宗親聯結的文化基點〔2〕。兩岸同宗同族的文化歷史淵源,使兩岸同胞增進交流,消除隔閡,逐步強化民族歷史認同感,并產生親切感和歸屬感,構建更緊密的情感聯結。南音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凝結著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兩岸南音文化的傳承反映了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和認同。推動兩岸南音文化交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可持續進行,可以消除兩岸人民心理隔閡,逐步推動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3〕。兩岸文化交流平台對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意義不言而喻,例如閩南師範大學舉辦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對弘揚和傳承閩南文化,服務兩岸社會文化交流,促進兩岸高校青年學子之間相互瞭解與友好交誼具有重要意義。

  二、閩南文化的內涵與獨特性

  (一)閩南文化的內涵與形成

  閩南文化是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創造的優秀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是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們(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并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包括閩南方言、閩南風俗、閩南宗教、閩南文學藝術、閩南建築等〔4〕。閩南文化是閩南族群在繼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亞文化。

  以陳政、陳元光為主體的初唐南下漢民對漢文化在閩傳播和閩南文化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閩南語言文化的形成與陳氏開漳有著直接關係,漳州人奉祀陳元光,尊為“開漳聖王”,陳氏父子大規模帶有軍事性質的移民,實現了閩南地區人口結構及其文化屬性的改變,以“陳家軍”為文化載體的中原語言文化成為閩南語言文化的主體〔5〕。閩南海洋文化是中國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歷史上泉州、漳州與廈門在閩南海洋文明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閩南人海洋意識的成熟以明末的鄭氏家族海商集團的形成為標志,閩南族群自中原移徙閩南之後,福建沿海居民將大海作為生活勞作的重要場所,認識到海洋的生存之道,這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形成了開放的意識和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6〕。

  (二)閩南文化的特點

  1.開放性

  從隋唐開始,閩南地區對外開放的格局正在形成。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世界最大的通商港口,泉州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當時泉州居民的種族、語言、文化多樣,曾是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東西方文化的匯聚地。閩南地區的開放不僅帶給世界一個瞭解中華文化的窗口,也改變了閩南人的文化結構和生活質量。閩南族群開闢了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建立了宋元時期世界級的海洋商貿中心〔7〕。大批的閩南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從福建出發前往東南亞經商或謀生,閩南方言與文化也隨著閩籍華人的定居而融入到這些國家。

  2.包容性

  中原南遷的漢人將其原有的中原文化帶入閩南地區并與閩南的海洋文化交融而形成閩南文化,宋元時期頻繁的對外交流,閩南文化在接納了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歐洲文化和南洋文化的同時也融入到當地的原有文化中。近代以後,吸收了西方文化元素的閩南文化繼續更新,明清時期閩南人建立起強大的海上力量,而隨著閩南人的海洋移民,東南亞各國近代的海洋事業也逐漸崛起。閩南人在商貿活動中強調互惠共贏,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例如茶瓷文化已經融入到許多國家的宗教文化之中〔8〕,泉州南音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這也是體現閩南文化的包容性,閩南文化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閩南文化兼容并包,包容多民族多文化在閩南地區的共存。

  3.傳承性

  閩南文化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閩南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又通過移民台灣為閩南文化在台灣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國外。閩南方言和習俗、閩南工藝建築以及閩南民間信仰等也隨之在台灣及東南亞等地扎根,并代代傳承、發展和創新。閩南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影響著大陸閩南地區和台灣、東南亞及世界各地閩南籍華僑、華裔人群。閩南文化也隨著歷史的變遷得以傳承、不斷發展、趨向成熟。 

  三、閩南文化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閩南文化是兩岸民衆共同擁有的文化資源,具有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歷史內涵,凝聚海峽兩岸同胞的民族意識和向心力,在推進閩台文化交流和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具有重大影響〔9〕。南音、木偶、歌仔戲、高甲戲等傳承於閩南民間的戲曲藝術,成為兩岸民衆共同的精神家園。閩南精神文化不僅構建兩岸“精神世界”共同體,而且推動兩岸閩南文化合作交流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兩岸同胞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0〕。

  (一)閩南文化是構建兩岸同胞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

  必須要重視閩南文化在構建兩岸同胞文化認同中的重要作用〔11〕。閩南文化研討會、鄭成功文化節、泉州南音國際大會唱、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國際木偶節海西論壇等都是海峽兩岸閩南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文化認同是個體或群體對自己所屬文化體系的語言、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和思想意識等的傾向、理解、認可和實踐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過程。台灣現有人口的70%多祖籍為閩南〔12〕,海峽兩岸有著共同的宗族制度文化,是閩台宗親血緣意識的反映,台灣同胞具有根親文化傳承的訴求。閩南族譜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血緣的歷史見證,也是彰顯兩岸同胞血緣的源流記錄〔13〕。

  以閩南文化為支點,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構建正確的文化認知,提升台灣青年的文化認同。海峽兩岸開漳聖王文化節圍繞閩南文化基本內涵,通過精心策劃的漳台書畫展、青年音樂會、漢唐服飾秀等活動,增進兩岸青年文化交流〔14〕。在閩南文化背景下,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兩岸文化交流形成的根源性、民族性,是維繫兩岸同胞不可隔斷的情結所在。早期台灣的開漳聖王信仰帶有強烈的地緣性,是所有遷台漳人的精神支柱和最為重要的文化符號〔15〕。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