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後現代”觀察:水墨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9 16:15:37


 
  當反思文化主體時,無法忽視台灣歷史縱向“後殖民”文化的潛在影響──本土思潮促動藝術朝向在地關懷,消融現代化和外來勢力,從中得到鄉土的慰藉。台灣“本土”水墨藝術曾經被寫實主義所籠罩,導致本身漸漸自我窄化。那些標舉“本土”的風土民情、廟會節慶等外在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藝術本身內部永不可或缺“文化底蘊”作為經營的支柱,“本土”需要外來文化對照、刺激,借助外來文化而獲得重生。本土是種形式,應需求填裝不同內容,本土不是原鄉,而是詮釋與再詮釋的反思。 今日觀察,台灣土地上由來已久“後殖民”涵義,它本質上仍然蘊含著歷史多重的混合文化成份,而成為“後現代”跨越時空的故事原型,也是成為“本土意識”取之不盡的人文素材,歷史縱向的文化積澱,即能夠彌補藝術求新求變的質地向度。

  譬如,當代台灣民間信仰的“電音三太子”造型,一經kuso(惡搞)手法改造,滑稽豔麗,迅速打響藝術、宗教與娛樂三合一的賣點,大肆爆紅於廟堂節慶之間,乃至遠征海外,代表一種台灣當代流行藝術的指標,誠然也是既“本土化”又“國際化”的實例。

  另一方面,新世代在現實生活中,“本土化”意義產生“轉化”的解讀──九○年代的新生代,重視的是個人的、細微的、隱喻式的,甚至是極為私密性的生命體驗,甚至是身體感官的享樂和物質消費利益,不在乎從意識型態方面來具體表明自己的立場。因此本土情節或是認同問題,已然轉化為個人生存與環境關係的不斷摸索、探討和遊徙式短暫定位。 

  雖然處在科技網路無所不在的世界,卻是個人主觀意識抬頭,重視生活私密體驗、身體感官享樂和物質消費利益等現實。因此,台灣年輕E世代藝術家訴求中,以往歷史事件“大敘述”主題明顯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現實社會側重個人自身立場的時髦議題,如“女性主義”、“情色”、“宅文化”等紛紛出籠。這些當代水墨創作,正可以視為一種現實轉化的“本土情節”,而也是反映新世代的生活微觀面向。這背後乃是拜科技資訊迅速之賜,當代藝術生態更趨於隱晦、游離與自娛等訴求,流露難以捉摸的“後現代主義”特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