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只有你我努力,才能救香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4 15:31:32  


劉迺強:這個大和解、大妥協,要由你我個人做起,因為此刻,實實在在的,只有你我努力,才能救港。
  中評社香港4月24日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基本法委員劉迺強今天在信報發表題為“只有你才能救香港”的文章,內容如下:
 
  曾蔭權“三高”連任,“阿爺”樂不可支,宣稱這是回歸以來最好的日子。是否如此,恐怕第一個有苦自家知的是曾蔭權自己。我一早說過,對曾蔭權來說,成功連任,才是問題的開始;溫總“任重道遠”贈言是肯定沒有說錯的。

  政府動輒得咎

  曾蔭權競選時曾提過十大矛盾,我認為歸根結柢,作為特首,他現在要面對最基本的矛盾是形勢要他往前走、市民要他往前走,中央也想他往前走,但另一方面,形格勢禁,不管他想做什麼,都寸步難行。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動輒得咎,就是這個意思。

  早前曾蔭權對積極不干預稍有微言,反對派便罵他想做大有為政府。特區政府能大有為嗎?首先,經過港英撤退前多年刻意解構,政府的許多功能,已經被超過八十個公營機構所分擔【註一】。對於這些機構,政府基本上只能“埋單”,卻不能管,大不了是換頭頭【註二】。現在政府手上的“剩餘權力”,首先就受立法會的制約,一千萬元以上的支出,一定要立法會通過。光是這一條,就注定了特區政府大有為不了。縱使不用花錢的政策措施,以禁煙為例,也要千辛萬苦,諸多妥協才能通過。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各種民意,和聲稱是民意的代表,包括傳媒、民間團體等,眾說紛紜。在當前政治正確的氣氛底下,莫說三人已經成眾,可登記為社團,躍身“公民社會”之中,就算只要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大聲反對,政府也要讓他數分。

  天星鐘樓事件,還有個“集體回憶”的說法,現在連警察跌槍這幾乎無可避免的事情,政客們也要小題大做。還有,將來除非在浴室中“肉帛”相對,否則難保會被秘密錄音,秋後算賬,官民相對,一切只有官腔濫調。

  反對派往往把問題極端簡化,認為政府弱勢,是因為特首並非普選產生,缺乏認受性。一個普選產生的特首,就能克服上述結構性的障礙了嗎?別自欺欺人了。這還不計,有好些事情,特首一定要聽中央的意見,爭取其支持,而使館有時又來個電話,梵蒂岡又說天主不大高興。唉!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當官的自然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先不說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有爭議不做的道理。因為這根本不是道理,這樣做的後果只是把問題往後挪,不斷累積,終於會爆發,而且會突然爆發。今天香港問題一大堆,光是經濟問題,只表面的接觸一下,就已經是厚厚的一本書【註三】;各種這個那個問題盤根錯節,也不知如何手解決,這就是多年無所作為積累下來的惡果。因為由危機去主導反應,到火燒眉毛時,爭議最少,最容易統一民意,達成共識,官員容易作決策和採取行動。而且在危機出現在,淺薄的傳統只懂得找明顯的近因,不會追究深層次和久遠的緣故,官員長期無作為不會被找出來批鬥。

  從觀察所得,危機爆發,香港當官的第一時間是大事化小,作損害控制(damage control) ,到問題捂不住時,便推卸責任。因為香港的問題永遠都脫不了一個內地的元素,所以第一個代罪羔羊就是“表叔”,推不掉,便是業界的事情,再不,就是另一部門的問題。真正躲不了時,就設個調查委員會,調查下來,官員只要是按程序辦事,便啥事也沒有。因為這就是“依法治港”,完全體現香港體制上的“優越性”。結論千篇一律,“可以做得更好,以後加強管理”。真正的問題便融化於條文與程序當中,暫時隱了形,但卻依然沒有解決。

  處理危機與解決問題是兩碼事,政務官員比董建華強的地方,只是他們較擅於處理危機。另一方面,願景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以香港這些政治人物的水平,他們的所謂願景,充其量只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優先次序稍有不同而已。解決問題要求攻堅犯難,這要求決心、勇氣、能力,還需要市民和中央不渝的支持。集合了這幾點的,是一個空集(null set),香港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才,這就是情況為何這樣令人洩氣的地方。

  改善官民關係

  所以,今天我們只要求特首做事,已經不行的了。今天不單曾蔭權解決不了問題,誰當特首都解決不了問題。歌舞昇平也沒有用,因為冷暖自知。香港市民的危機感愈來愈強,大家都心知肚明,香港這樣下去,後果不光是邊緣化那麼簡單。香港是一個無根的城市,資本已經多年只出不進,在內地賺到錢的廠商都不再投資在香港,現在地產商已經明顯大舉北移,剩下來的香港,只是另外一個賭場而已。我數年來作香港人口將到頂下降的預測,已經為中期人口普查所證實,隨之下來,香港會出現因整體的空洞化而內陷(implosion)。到時將進入另一次長逾十年的通縮,很可能就此沉淪,再難回復。

  在這總危機面前,香港市民如能拋棄過往十多二十年的陋習,放棄政治正確的追求和爭執,再次在香港扎扎實實的致力把餅做強做大。在這個重新奮發的再生積極進取氣氛底下,市民對政府的要求是有所作為,而不是不能犯錯;市民與政府之間是一種戰略性合作關係,而不光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係。監督政府永遠都是必要的,但首要是政府有所作為;作為市民,要支持它有所作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因為體制所限,政府大概永遠都不可能大有為,但起碼不可能無所作為,因為市民不容許它這樣做。

  跳出惡性循環

  香港問題的核心,是有好一部分市民長期對中央都抱敵視和懷疑的態度,而中央所“欽點”的特首和他領導的特區政府,便有如漢奸和傀儡政權,同樣受到敵視和懷疑,因而要對它處處設防監督,而不是要對它協助、與它合作。曾蔭權未當上特首,反對派對他還較友善一點,但在他於去年五月坐上特首這位置之後,一夜之間,他就成了敵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反對派才會出現“順民”、“奴才”等名詞,因為在一個國家之內,並沒有這些概念的,只有在淪陷區、殖民地才有。梁家傑說得更露骨:他認為回歸之後,只是“由英國殖民地轉為中國殖民地”而已。敵視和懷疑一日普遍存在,香港便無法跳出惡性循環的漩渦。

  一個正常的社會,它的領袖產生了之後,不管我們喜歡他與否,首先是要給他機會,希望他能成功。要香港能舉步向前的話,今天大家要考慮起碼擱置對中央和特首及特區政府的敵視,共促香港的穩定、和諧、發展。這就是我所提倡的大和解、大妥協的重要原因。這個大和解、大妥協,要由你我個人做起,因為此刻,實實在在的,只有你我努力,才能救港。

  註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85%AC%E7%87%9F%E6%A9%9F%E6%A7%8B

  註二 根據建議,港台可能又會變成另一個公營機構,但反對派對此依然不滿。

  註三 “香港,醒醒!”《經濟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