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竹起台戲 不費一釘一鉚
http://www.CRNTT.com   2021-12-27 10:29:35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據大公報報道,“非遺?大眾當我哋係搭棚佬。”第四代戲棚搭建傳人陳煜光慨嘆,“新一代唔識欣賞,仲講咩發展?”

  香港的戲棚,早於十九世紀末已有記錄,竹枝、杉木縱橫交錯,不費一釘一鉚。五、六十年代,由於戰亂,不少搭棚師傅從廣東遷至香港定居,並把他們的技術與香港本地的戲棚工藝結合,“香港的戲棚,全世界都找不到。”但隨著城市發展,香港的戲棚師傅僅剩數十人。現在搭戲棚只夠“揾啖飯食”,莫說入行,懂“戲”的年輕人又有多少?/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賀仁 梁堅(圖)

  “建築棚是圍繞建築物搭建的臨時站台方便維修,而戲棚本身就是一座建築,怎會一樣?”陳煜光表示,戲棚技藝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建築智慧。

  “我去做戲棚搭建示範,

  啲鬼佬睇到呢種搭法,好驚訝!”

  昔日每逢神誕、太平清醮、盂蘭勝會,香港不同的社區如新界的鄉民或漁民等族群,除了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之外,還會聘請搭棚師傅搭建戲棚,“隨建隨拆”,邀請戲班演出“神功戲”,神功戲就是給神看的戲,娛神娛人。搭建時面朝廟,師傅會先在廟前立一條中軸,以中軸為中心搭建,全用天然物料,以堅硬的杉木作為骨架,柔韌的竹作支撐,再用竹篾綁好竹枝的交接位來固定,縱橫交錯便可紮結成一個小可立數人,大可立千人的臨時場所,毋須燒焊鐵釘。“以前我去做戲棚搭建示範,啲鬼佬睇到呢種搭法,好驚訝,只眼發曬光,好想學。”

  陳煜光表示,每年建造業訓練委員會都會給他介紹學員,但由於太辛苦,賺錢也不及搭建築棚來得快,至今無學員願意留低發展。“一兩天是學不會搭戲棚的,因為它除了用料,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是固定的,全憑經驗,而且辛苦。”戲棚不一定就搭建在平地上,甚至懸崖、水上,只要能撐得起杉和竹,就可以搭建。而每條竹枝的長短、切割的位置及角度,全憑肉眼判斷,考驗師傅的技術及經驗,“你逐條度,度到天光都未開始搭。一條竹都要鋸幾次先啱位,一樣人工,建築棚日日有糧出,又簡單得多,年輕人自然不想學搭戲棚了。”

  最蓬勃時香港曾有逾十間棚廠專營戲棚工程,但隨著城市發展及傳統文化衰落,專搭戲棚的棚廠全港僅剩兩間。以往全港有上千人的戲棚師傅,現在僅剩不足40人。這門工藝雖已納入香港非遺清單項目,但陳煜光坦言僅能“揾到飯食”,每年還有些慶典需要用到戲棚,但規模愈來愈小,場次都減少了。“這種技藝在內地已經消失,澳門、馬來西亞也許還有少許,保存得最好要算香港了,甚至我覺得戲棚就是香港的標誌!”

  珍貴的非遺技藝即將失傳,政府方面是否“非為”?陳煜光認為,政府對保育戲棚技藝的支援並不足夠。他舉例,每年的三洲媽誕,都會在屯門一處空地搭戲棚做神功戲,這傳統已有50年歷史。但隨著屯門新市區的發展,可以搭戲棚的空地愈來愈少,向政府部門申請批地也愈來愈難。他們的回復不是空地已有人租用,就是神誕前一周才批地,根本不夠時間搭棚。最後一次申請,主辦方希望在屯門一個球場空地搭棚,有部門竟回復,“未有先例”所以拒絕申請,令陳煜光哭笑不得“這是哪種保育非遺方式?”最終,三洲媽誕的神功戲活動在三年前停辦,至今無再複辦,每年只剩一些祭祀活動,陳煜光形容這是“有神無戲”。

  “當下一代都開始不懂欣賞,

  還談什麼未來發展?”

  但將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陳煜光認為可能是社會大眾。他說,現在搭戲棚,愈來愈經常收到來自康文署的提示,指有市民投訴,搭戲棚妨礙了他們的活動空間。近年他到鴨脷洲球場準備搭建洪聖誕的神功戲棚時,曾有幾個拿著足球的年輕人指著竹架抱怨“有無搞錯啊,搭棚佬阻住曬踢波!”那些看到戲棚就興高采烈地迎接慶典的歡笑聲,已隨著時間消失不見,剩下一竹一杉支撐著漸被遺忘的本地文化。“當下一代都開始不懂欣賞,甚至覺得這些非遺項目惹人煩,還談什麼未來發展?”

  陳煜光表示,現時要搭建一個戲棚,要向食環署申請一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向地政署租用地方、消防處亦要來檢查……簡單一個活動,就涉及十幾個部門。任何一個部門處理慢一點,都有機會影響到戲棚的搭建。施政報告提及考慮增設文化局,陳煜光認為是好事,期望可為他們統籌牽頭舉辦活動,簡化申請程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