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武忠(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台北2月7日電(作者 李武忠)萊豬、核食和基改食物是當前台灣拓展國際貿易的三大難題,繼美國萊豬和日本核食限制可望解除後,由於美方認為核准的基改食品均屬安全的前提下,自然無需做任何限制,台灣“基因改造食材禁入校園餐點”與“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制度”政策被美方列入技術性貿易障礙,有關基改食品議題,將成為台美貿易談判的另一個焦點。
全球迄今已培育出具有抗蟲害、抗病毒、耐除草劑、增加營養物質、抗逆等優良性狀的轉基因作物,基改食品的供應量不斷增加。目前種植總面積達2億公頃,種類涵蓋油菜、棉花、大豆、玉米、馬鈴薯、苜蓿、南瓜、甜菜、茄子、蘋果、木瓜、鳳梨、紅花、番茄等,估計全球有29個國家或地區批准種植基改作物,42個國家或地區准許進口。根據 IDTechEx 的研究報告預測,2021 年基改農作物市場總值282億美元,到2031 年將達到 443 億美元,逐漸改變國際農產品貿易格局。
然而全球各地對於基改產品的爭議始終沒有間斷過,主要癥結在於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作為食品及飼料的生物安全性。自1994年基改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全球幾十億人口食用過基改農產品,並未發生經科學證實的安全性問題,故許多國際專業機構認為,通過嚴謹科學評價批准上市的基改產品是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新的基改食品沒有風險。有針對日本、美國、英國和法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日本和法國的受訪者強烈認為基改食品是一種健康風險。有學者即指出目前基改生物的監管體係與生物技術的進步相去甚遠,使得風險管理難以跟上新技術。由於基改生物的潛在危害通常取決於環境,且生態系統和生物群因地理和氣候而異,在一個國家安全的生物體在另一個國家不一定安全。為此透過國際協調規範進行相關的生物技術風險評估和監管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