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任何一種文化傳統在面對時代精神的檢驗時,都要分清精華和糟粕。面對傳統文化,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健康自信的態度。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對於舊道德舊文化的批判過於嚴苛,幾乎一概否定,徹底打倒,導致部分人失掉了對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人甚至主張“全盤西化”,這個教訓是深刻的。我們今天對待客家傳統文化,需要有健康自信的態度,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敝帚自珍、固步自封,拒絕改革和進步。比如,客家人素有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十分孝順父母和長輩,把“迎生送死”視為人生頭等大事。如果父母不幸去世,定全力以赴,傾資舉辦隆重的繁瑣的喪葬儀式,即使遺體火化,也要設壇作齋,誦經祭拜,請風水先生擇址安厝或修墳祀念,以示子孫賢孝,永不忘本之意,“凡襲殮衣衾之類,竭力為之,貧者亦不敢苟且。”(清道光《寧都直錄州志》)這類傳統民俗,雖有可取一面,但費時耗資勞神,且互相攀比,不僅增加生者負擔,且有與子孫後世爭占土地資源之弊,若令其繼續蔓延,會貽誤國計民生,應宣導重在生前盡孝道,厚養禮敬,簡化身後繁雜奢糜的喪葬舊俗,強調修建公墓、堅持火葬,提倡水葬、樹葬,即使在山區、半山區土葬也要以修建私人合族公墓為宜。
客家人愛國愛鄉的精神和刻苦耐勞的品格舉世聞名。舊中國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客家山區地狹人稠,謀生艱難,先民們飄洋過海,遠赴南洋和台灣等地拓殖謀生,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他們大都赤貧無助,不少還是簽約賣身的“豬仔”奴隸,正如丘逢甲詩中所說:“歲十萬人出此關,僂指歸來十無四。十萬人中人彘半,載往作工仰喂飼。可憐生死落人手,不信造物人為貴。……”(《汕頭海關歌答伯瑤》)幸存者經過長期拼搏,少數人奮鬥有成,成為企業家之後,他們不忘家國,常捐獻錢物,資助家鄉的文化教育與社會公益事業。我們要引導和教育青少年理解和學習客家先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品格,闖出一條新時代的致富新路,為建設幸福家園增進桑梓的民生福祉而貢獻心力。
對客家先賢生平事功,我們應堅持唯物史觀,力求科學、客觀、公正的給予探析評價,使其代表的思想文化遺產能得到真正的傳承與弘揚。比如,論者多把馬尾海戰之敗歸咎於何如璋的昏庸無能,而事實上馬尾海戰之敗負主要責任的應當是清廷中樞和李鴻章。在出使日本期間何如璋做過深入考察,對日本覬覦琉球的野心和借台灣“牡丹社事件”乘機勒索清廷的強盜行徑,早有抵制,但卻受到執掌朝廷大權的李鴻章的斥責。而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在國勢衰危、台灣面臨強敵侵占的緊急關頭,為謀保台灣和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統一,堅持自主自救,率部抗敵,不畏強暴、寧折不彎,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與尊嚴,卻長期受到不公正的評價。客家學子應為探明歷史真相、維護和傳承客家文化的優秀傳統而盡心出力。至於近代愛國外交家、新派詩人黃遵憲維護在美華工華僑正當權益的愛國事功,以及在詩歌創作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理應進一步深入挖掘探討,以利於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如何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我倡議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愛國愛鄉精神。客家人有愛國愛鄉的傳統,每當國家有難,客家人總是衝鋒在前。乙未反割台鬥爭中的諸多客家先賢,如丘逢甲、劉永福等;如黃花崗72烈士中的客家先烈,更不用說孫中山、鄧小平等時代偉人。客家人愛國愛鄉是客家人最值得珍視和傳承的光榮傳統。
其二是“硬頸精神”。客家人的硬脖子精神是值得傳承的,它使客家人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生生不息。在客家人的遷徙生涯中,如果沒有這種硬脖子精神,客家人是不會有今天在五湖四海開枝散葉的興盛局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