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我們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台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這一點相當具體,但民進黨人一定會問,如果我放棄台獨的立場,中國大陸又願意做出什麼樣的“正面回應”?這一點我倒是跟民進黨內有影響力的人士討論過,他們的回應是,中國大陸要求民進黨放棄台獨立場,那麼共產黨是否也能放棄堅持“一黨專政”的立場,大家利用“民主的原則”公平競爭“總統”的職位呢?如果大陸連這一點“民主原則”都做不到,又為何要強民進黨所難?
從這兩項癥結來看,“胡六點”雖然直接點名民進黨,但希望民進黨有“善意”的回應,恐怕還是緣木求魚的事。
民進黨不應思考怠惰
當然,看待“胡六點”也不必那麼過度悲觀,雖然民進黨人一直很在意“胡六點”中一再地重述“一中原則”,甚至認為馬英九所提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在胡錦濤的講話以後已經完全“破功”。但如果細細的思考,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推出的時候,台灣內部的台獨根本還不成氣候,所以這份文件的目標指向當然是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認知中,兩岸分裂是國共內戰的延續,所以結束內戰,實現統一應該是《告台灣同胞書》的最重要目標。
30年來,不只台灣內部台獨的勢力已經成形,而且還經歷過阿扁八年的統治,所以《告台灣同胞書》已經無法具體的描述現在的兩岸現狀,頂多也只能做為中國大陸處理台灣問題時一種精神的表徵,中國大陸必須有新的思考與作法來應對兩岸新的時局。在這個前提下,“胡六點”中有別於以往直呼“民進黨”的名稱,這應該是表示中國大陸不在民進黨落難或氣勢低迷時看輕它,反而願意在這時承認它在台灣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政黨,也願意在民進黨做出中國大陸所期待的放棄台獨的主張之後,做出“正面的回應”。
嚴格來說,中國大陸願意承認民進黨存在的價值,這已經是表現出很大的善意,如果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邏輯來推論,中國大陸承認民進黨存在的價值,顯現中國大陸確實已經在思考新的兩岸關係。如果民進黨認為兩岸關係還是影響台灣前途與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當然不應該自己思考怠惰,不願意去思考兩岸雙方未來共同發展的問題。
事實上,在阿扁2000年的就職演說中,就已經提過“未來一個中國”的說法。八年多來“未來一個中國”的內涵是什麼,民進黨沒有繼續思考與充實,反而被阿扁在2002年“八三講話”中所提的“一邊一國”給淹沒了。現在如果民進黨能夠重構“未來一中”的藍圖,何嘗不是建立與中國大陸對話的基礎?民進黨當然不應放棄這個機遇,除非民進黨鐵了心,打算跟中國大陸老死不相往來。
兩岸的制度創新
在“胡六點”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那一句“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如果把這一句話單獨拿出來討論,是否表示胡錦濤有意在過去堅持的“一國兩制”之外,讓兩岸的政治關係有一個新的“制度創新”的機會呢?我覺得應該有這個意涵存在。
“制度創新”的概念是1990年代大陸學者在解釋中共在建國以後所經歷的制度變遷過程,它的意義是指“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所採取的制度變遷形式、速度、突破口、時間路徑等的總和,而制度選擇目標是指制度創新主體在既定效用函數和約束條件下所期望實現的未來制度安排”,這種從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國家理論所融合出來的概念,無非是要解釋中國大陸為何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實現制度創新的效用。
把這個概念拿來解釋胡錦濤所說的“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這裡面的“未統一”顯然是新的說法,過去中國大陸並未只定兩岸“未統一”的政治關係,只有只定統一以後是採取“一國兩制”的說法,如果“未統一”到“統一”之間還有一段過渡期,就像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之間還有一段“社會主義社會”,或者中國大陸所稱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樣的過渡期,那麼“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倒是這一次胡錦濤提出來最值得思考之處。
當然,兩岸建構“未統一”的政治關係,過去馬英九已經提過應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等作法,這一次胡錦濤也實質的回應這兩項要求,反而是民進黨到底要什麼,卻沒有人理解,這是因為民進黨向來對中國大陸所提出的呼籲只有說“不”的反應,而沒有說過“是”的要求。即使民進黨的目標是台灣獨立,那麼至少也應該有一個“未獨立”的政治關係加以回應,民進黨現在既然已經無法完全主導台灣的政局,當然不能再像鴕鳥似的悶在沙堆裡,而不去正視兩岸大三通以後的政治發展。
在這個現實下,民進黨應該有更大的企圖心去推進兩岸政治關係制度創新的作為。在蔡英文的領導之下,民進黨既然無法全盤接受兩岸大三通,甚至也無法接受“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的提議,民進黨總得要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議題,以供各方思考的途徑,這才是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政黨。
如果這麼一點“負責任”的作法都做不到,民進黨也應該再次明白的說出:“我要的就是主權,是獨立,還有--戰爭”!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2月號,總第1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