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蔡英文失敗的根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2 16:16:55  


蔡英文不願承認九二共識,方向不明,落選是必然結局。
  中評社╱題:蔡英文失敗的根源 作者:王崑義(台灣),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大學教授

  2012年1月14日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白天出現這個冬天難得一見的陽光,但大選開完票之後,雙北市卻下起傾盆大雨,讓勝選的馬英九陣營謝票時,不知是喜極而泣,還是被雨淋造成的濕氣。

  另一個場合,敗選的蔡英文陣營,卻真正的籠罩在一片悲泣之中,讓蔡英文不得不說:“今天可以悲泣,明天就讓它過去”。但是就民進黨陣營來說,今天的悲泣,明天真的可以過去嗎?以這個黨的結構來看,恐怕很難過去。

  為甚麼呢?先從選舉的結構來看,當台灣的中央選舉委員會決定把總統和立委選舉綁在一起的時候,這就註定民進黨贏的可能性不高,這我在以前的中國評論文章裡就寫過,如今再讓我們溫故知新一次。

  “總統”立委綁大選的不平衡關係

  在台灣社會的政治結構中,底層的結構在國民黨60幾年的統治下,中北部的基層組織並沒有鬆動,農村的權力結構是由各種關係串連起來的各種綿密的關係,這裡面有政治派系的對抗,有文化權力的束縛,也有經濟關係的交叉運作,更有社會人情關係連結起來的權力網絡,這麼多權力關係交錯在一起,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小選舉制度中,如果沒有滲入這些權力關係中掌握這些關係的主軸,想要在小選舉區中勝選,其實很難。

  過去國民黨威權體制的統治之下,由於重北輕南的政策,讓民進黨人可以從南部的草根經營找到突破口,所以在民主化以後會形成北藍南綠的結構關係。但是台灣的人口分配還是以北多南少,尤其是南部地區缺乏大都市的資源,所以早期南部人大多是往北部流動,這從每次連續假日,北部人民往南很難買到鐵公路票,但南部往北部卻可以輕鬆來回,就可以看出端倪。

  既然南北人口流動結構不平衡,而立委選舉制度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又被改成小選舉區制度,使得“國會”議員變成必須像鄉鎮長一樣,隨時留在地方經營前述的各種關係,即使常上全台性的主流媒體,擁有高度的知名度,也不必然會選得上。這就是我在前幾期中評月刊的文章中提到,國民黨決定把“總統”綁立委一同選舉,這是對民進黨相當不利的作法。

  這就像選後立法院長王金平去拜會國民黨勝選的立委陳學聖的對話一樣。王金平說,這次立委選舉結果,發現某些選區有綠的越綠、藍的越藍的現象,這是單一選區制度造成的後果。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個立委,只有一個政黨的聲音,小黨難以生存,對選民不見得有利,各界可檢討是否重回復數選區制。但是要重回復數選區制度,卻是有關修憲的事,並非一黨一派可以完成,必須有全民的共識,才能達成這項目標。

  而陳學聖表示,單一選區需要花很多時間待在地方,這兩年來他深耕桃園,走遍所有鄉里,整合地方力量,很多政論節目邀請他上電視,他都婉拒;他形容,這次選舉像是持久戰、延長賽。

  所以,候選人在地方做服務,要比上主流媒體的談話節目來得有效。這也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立委邱毅會落選,他是打扁、打蔡英文、打蘇嘉全最力的立委,可能連大陸民眾都認得他,但結果卻落選了,他在落選時講到一句“沒有時間在地方經營,以致落選了”。

  從這種人口不平衡,而每一個“總統”候選人都必須綁著立委一起選,民進黨的蔡英文能只輸個80萬票,比起2008年謝長廷大輸馬英九200多萬票,已經算是雖敗猶榮了。

  選舉資源運用的不平衡關係

  除了人口結構對蔡英文不利之外,在選舉資源方面,國民黨和民進黨也呈現相當不平衡的關係。

  就以國民黨來說,它有黨的資源,有執政的資源,有地方組織的資源,更有企業家力挺的資源,還有大陸在九二共識上聲援的資源,這些資源綜合在一起,當然會形成一股相當可觀的力量。

  但民進黨還是只能以過去意識型態做訴求,還有對台灣獨立未來的夢幻來對選民進黨選民的催眠。但是面對國際經濟惡化的情況一直無法止血,台灣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體,企業家都知道其中的脆弱,勞工階級當然更瞭解企業家的敏銳度,所以選前台灣本土的大企業家紛紛站出來力挺馬英九,這種經濟為主的“物質力量”,當然會勝過民進黨空喊一些公平正義的“精神力量”。

  在過去全球經濟還存有榮景的時代,大家可以“肚子扁扁”,還是要做獨立、公平、正義的夢;但現在全球經濟惡化的程度,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再到滾滾而來的歐債問題,台灣勞動階級當然知道不可能繼續作夢就可以過日子,所以中國大陸在九二共識上聲援國民黨,當然也是一股蔡英文不可模糊對待的力量。

  所以,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上的不平衡,顯然也是蔡英文敗選的主因。

  人民對蔡英文執政能力的質疑

  蔡英文若當選,她的執政團隊與執政能力如何?這恐怕是台灣人民願意相信馬英九的執政能力,而不願給蔡英文機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因素可從三個面向來分析。

  第一是,台灣內在政治環境整合的問題。在選舉期間蔡英文從貧富差距的民生議題開始著手,再逐漸推動到兩岸與內部政治環境改造的問題,簡單的可以概括為“三隻小豬”、“兩元柿子”、“一中各表”,最後再拋出一個“大聯合政府”、“協商民主”來總其成。

  但國家的治理可不是像在算“三隻小豬”或“兩元柿子”那麼簡單,國家每年要用掉多少預算,要建設多少公共事務,都是動輒以億兆來算。蔡英文在選舉中曾宣示要在4年內讓台灣政府的赤字減半,那麼這些減半的赤字預算要從哪裡來?她期待拉近的貧富差距又要從何著手?尤其是在歐美都面臨大量債務問題之下,蔡英文真的能從“全世界走中國”嗎?這是令人擔心的一面。

  另一方面,蔡英文期待組成的“大聯合政府”、“協商民主”,假如變成在野黨的泛藍陣營真的會買帳嗎?事實上,連台灣內部政治“公共領域”都無法有一致的話語,統獨勢必還是會成為朝野競爭的辯證關係,蔡英文想要組成“大聯合政府”又何其容易?要談協商民主,又如何從何談起?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