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在諸多領域越來越具有相互依存的公約數 |
兩岸關係即使進入“和平發展期”,它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基本特徵依然沒有改變,兩岸關係依然將在曲折與反復中前進。但是,即使有反復有曲折,兩岸關係是不會反復到陳水扁時代,兩岸關係也不會折回李登輝時代。因為兩岸在廣泛接觸中,在相互交往中,在密切的經貿聯絡中,在文化交融中,已經是誰也離不開誰,誰都需要誰了。最近台灣報刊也報道了兩岸新型關係的三個例子:即廣東東莞出資出力與台灣當局合力協助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已出現越來越這樣的“唇齒相依”關係;從福建省設立“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與台灣“共同規劃、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建設、共同受惠”,這樣共同開發模式也會越來越普及;從大陸中石化最近將在澳大利亞獲得的一塊油氣田開發權轉讓40%給台灣,開創兩岸攜手探油產油的緊密戰略資源合作例子,更體現兩岸正朝著“利害相共”方向發展,這些事例已越來越多呈現。兩岸在諸多領域將越來越具相互依存的公約數。最近台灣舉行的“聽奧運動會”,祖國大陸不僅參加了比賽,還參加了閉幕式,台灣學生也手舉五星紅旗為大陸選手加油,這證明兩岸關係不是過去的“有你沒我”模式了。試想,若長此以往,“台獨”挑釁與“去中國化”冒險,會得到台灣民眾支持嗎?
民進黨在台灣遭受百年未遇大災面前,還請達賴來為台灣“祈福”,陷國民黨於不義,矛頭直指熱心救災的祖國大陸,用心險惡,甚為得意,這是典型的“台獨”與“藏獨”的合流,前不久民進黨又擬邀“疆獨”熱比婭到訪台灣,讓好不容易改善的兩岸關係面臨新的危機,好多大陸網民把允許達賴來訪的馬英九罵翻了。這樣的危機今後也還會有,但他們不可能靠這些手段強大起來,也不可能靠這些手段得到人民的信任,台灣同胞不是“呆胞”,他們分得清誰真正愛台灣,誰是台灣人民的希望。民進黨這樣做只能離取得人民信任而重登執政的時間越來越遙遠。任何欲讓兩岸關係倒退的企圖,終究要失敗的。兩岸關係必然會在曲折中前進,不能再因為一時受阻而自責自虐甚至自殘,“和平發展”光明的大門打開後,是誰也休想把它關閉,誰也休想開這樣的歷史倒車。
兩岸關係進入了一個歷史新時期,是兩岸民眾重建信任與合作的歷史機遇,但也帶來了許多不適應,也還存在許多挑戰,因此正確認識歷史的變化,瞭解新時代的特點與任務,轉變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是當前兩岸關係的關鍵。
未來三至七年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期
2008年,馬英九以絕對優勢取得了政黨輪替勝利,他承認“九二共識”,贊成“和平發展”,恢復“兩會協商”,推動“三通”,主張“外交休兵”,願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提出“和平協議”……讓身受重傷的兩岸關係得到復原,甚至悄悄地恢復了許多“去中國化”原跡,給台灣民眾帶來了許多利益與實惠,也讓兩岸關係得到緩和與發展。馬英九主政的路線是有助於發展兩岸關係,是符合兩岸利益和符合兩岸民眾願望的,是“和平發展期”很重要的起步期。因此他主政的前四年,加上可能繼續執政的後四年,不啻是兩岸良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也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期,是值得我們倍加呵護的。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支持馬英九,只要對“和平發展”有利的事我們就要支持。
我們從馬英九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成長經歷、親友影響……,可以清晰認識到馬英九的政治性格與為人作風,他守法、清廉、誠信、勤懇、執著、親民、愛國,但他認同的只是“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的民主與自由的價值觀”;他當然反對“台獨”,尤其反對“法理台獨”,他曾參與制訂《國統綱領》,因此他會堅守這綱領,反對製造“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他真心愛台灣,以“新台灣人”為傲,反對族群對立,反對挑撥省籍矛盾,他會堅持“台灣優先”,強調“正視現實”;他不反對統一,但他認為統一是要有條件的,要用台灣核心價值與生活方式來實現統一,他認為在他任內不可能實現這樣的統一,但他不反對對話與談判,不反對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他以中華“正統”文化繼承者自居,希望主導兩岸廣泛的文化交流;他也會努力彌補島內藍綠矛盾,他認為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一種特殊關係,因此他會修復被破壞的兩岸關係,會推動交流,會努力降低兩岸的緊張關係……。這是六十年來未遇的機遇,所以我們將2008年定為“和平發展期”之始,這不是心血來潮。他主政期間是大力發展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期,而“和平發展期”與“和平統一期”是有區別的,它是以大力發展兩岸關係為中心,是必須雙贏多贏的歷史時期,但它是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馬英九的局限性,這次“八八水災”,沖出了馬政權的成堆問題,從近期台灣預防甲流感狀況,也進一步暴露了馬政權的脆弱,反映了馬英九處理危機能力的低下,以及他的執政團隊選人失當;“雙首長制”讓馬“政府”職權模糊,效力不彰,馬英九本人太拘泥於法律的框框,沒有一股豪氣與霸氣;他是父母的“好孩子”,姐姐們的“好弟弟”,蔣經國的“好學生”,國民黨的“好黨員”,美國的“好模範”……好得規規矩矩,一點一劃,不敢為天下先,也不敢主動承擔責任;他能讓就讓,能避就避,註定缺乏大開大闔,註定他的執政團隊守成有餘,創新開創不足;他以正統國民黨自居,“黨就是國,國就是黨”思想根深蒂固,註定了他的執政團隊不能貼近民眾,也不能貼近基層,很難完全代表民意;他“反共”立場堅定,國民黨的老大自居封建意識也深入骨髓,他是蔣經國第二,註定不會“出賣台灣”,註定不會“成就統一”,他的眼中共產黨政權是“匪權”,他“寧贈友邦”也不會“贈予家奴”;凡忠實於他的人,他也如此,而反對過他的,他倒會“恩賜”;他是政治不沾鍋,但也漸漸地屈從選票,有了許多選舉考慮,隨著時間推移,他的“一個中國”意識會逐步淡化,會越來越像選舉的機器,為了選票,他甚至會拿許多大陸敏感的刺激的問題來換取島內選票的支持。我們瞭解了馬英九的政治性格,在他執政的八年中,我們可以做甚麼,或不可以做甚麼,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避免盲目了。
馬英九登上執政舞台,與其說他優秀,不如說陳水扁太爛而成就了馬英九,他走的“和平發展”之路,也是前面許多人努力的結果,他從來沒有到過大陸,他連中國大陸是甚麼模樣也一無所知。民進黨的泛政治化和泛意識形態化,以及他們的貪瀆缺德,讓他們喪失了政權,而如今民進黨仍沒有一點點反思與醒悟,仍然成了陳水扁的人質,他們抱著“神主牌”不放,情緒化地為反對而反對,沒有勇氣面對日益好轉的兩岸關係,民進黨內依舊四分五裂,整合之路漫漫,不要說轉型,更不要說能提新的台灣論述和兩岸論述,重新取得人心和重新執政還很遙遠,從這一點上講馬英九是幸運的。
但民進黨依然掌握了“愛台灣”的話語權,以及掌握了“台灣主體意識”發言權,並且擁有相當數量的“綠色支持者”,從這一點上講,馬英九會一直很被動,“八八水災”馬英九被罵得狗血淋頭,多少是他的外省人的身份讓他成為了原罪,因此兩岸關係仍有隱患。台灣雖從“威權”走向了“民主”,但怎麼建立更好素質的民主,路途依然遙遠。“八八水災”沖走了“劉兆玄內閣”,讓我們清醒認識到兩岸關係的脆弱性,在今後依然會出現的危機面前,台灣混亂的國家認同與主體意識以及政治人物的品格、媒體的立場,都會帶來不確定的因素。
如何正確把握當前的“和平發展期”
首先我們應理解“和平發展期”是兩岸關係的機遇期,機遇稍縱即逝。我們要抓住馬英九可能有的三至七年執政期,讓兩岸關係奠定一個全新基礎。要充分認識到變化了的兩岸關係新特點新方式,要求各部門各單位,要找到新定位新角色,找到做台灣民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轉變舊思維舊模式,進一步解放思想,擁有創新思維,建立更堅實的利益與共的新型關係,建立相互依存與相互認同的兩岸關係新關係。
其次,我們要擺脫急功好利與急於求成的心理,要充分認識到奠定新的關係,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種意識,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做了幾件好事可以改變過來的,我們要對“和平發展”惠台政策抱有耐心決心及韌性恆性,要建立起新的觀念、機制、體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與危機要有思想準備,不要一遇矛盾就埋怨後退。我們更需要培養“機遇管理”能力,從而抓住機遇。
最後,我們要尊重兩岸關係的規律與特點,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要堅持擱置爭議,讓交流、交往、經貿文化關係、對話與談判的進程越長越好,在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更為妥當。
兩岸關係過去是少部分人的職業,現在各行各業都參與了兩岸全面交流,這種交流也是雙刃劍,我們許多陋習盲點均會暴露於對岸,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因此各行各業各個地區各個部門,要更好學習中共的對台方針,深入理解“和平發展”的意義與特點,這是當前兩岸關係中十分迫切的要務。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11月號,總第14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