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學運”、“社運”、“公運”……只是台灣的表象。人們對“政府”的失望,對“全球化”的抗議,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馬王之爭”的不滿,對大陸崛起的焦慮,對網絡化時代的反應,對“三中一青”的忽略,對西方的干預……,這些林林總總表現,只是問題表象,核心是台灣內部正在經歷一場新的“本土化和民主化”運動。
1949年以後,台灣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一黨專制變為政黨政治,實現了“民主化”,台灣主體意識高漲,實現了“本土化”,使台灣的“公民運動”逐步得以平息。台灣社會經歷了二十多年沉寂之後,新的矛盾又醞釀了台灣新的變化,使台灣“本土化與民主化”又出現了新的變化。人們發現“民主化”並不能解決一切,尤其台灣“藍大於綠”格局難以撼動,民進黨即便取得政權,也改變不了“朝小野大”局面,這種“一人一票”的“議會民主”,並不是理想的民主。網絡時代給了人們發表意見的更多民主,而原有的民主至多給人以“民粹”,因此台灣需要有新的“民主”,於是重啟“公民運動”,讓學運、民運扮演激進角色來對抗大陸的崛起,而民進黨開始扮演“中間”角色,也許可以收穫更多選票,有望改變“藍大於綠”局面。
台灣的“本土化”原以推翻“外來政權”為宗旨,但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共和國”幾乎無望實現,於是“台獨”需要從推翻“中華民國”變為繼承“中華民國”這份政治遺產,建立所謂“台灣共識”來對抗大陸,他們太需要“藍綠和解”了,太需要給“本土化”更多新活力。
台灣社會正在經歷這場新的“本土化與民主化”運動,來對抗“兩岸一家親”和“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壓力,企圖阻止兩岸越來越密切的關係,習近平的講話正是針對這種“新問題新情況”而言的。
反“台獨”依然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習近平在他第一次講話時,就指出反“台獨”是穩定兩岸關係的“錨”,是和平發展的“基礎”。而在他第三次講話時,則進一步強調反“台獨”的重要性,他說:“需要警惕的是,‘台獨’分裂勢力並未善罷甘休,仍在竭力煽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對此,“我們絕對不會容忍”。表達了我們反“台獨”的堅強決心。
而可悲的是,台灣有近60%人不相信我們的警告,民進黨慣於欺騙台灣民眾,把大陸“反台獨”說成是紙老虎而已。蔡英文尤其善於說謊,她說:“民進黨只要贏得2016年大選,大陸自然會務實接受這種政治現實”。但是蔡英文對六年兩岸關係的一切紅利,又表示會“概括承受”,但她不要“九二共識”,繼續堅持她的“兩國論”,她既要享受和平發展的一切好處,又要剷除和平發展根基,真是打著太如意的算盤。
習近平講:2008年前“台獨”“破壞台海和平穩定,挑戰兩岸對抗緊張,給兩岸民眾尤其是台灣同胞帶來的深重災難,兩岸同胞對此記憶猶新”。不要以為我們已經忘卻了,這些年來我們強調“做綠營工作”,跟民進黨有了接觸,是希望台灣綠營民眾瞭解祖國大陸,共同參與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而不是“示弱”,更不會“投機”,我們決不會拿原則作“交易”。
一個沒有“反省”的民進黨,一個沒有“轉型”的民進黨,一個“反中”的民進黨,倘若2016年可以重新上台,不啻是兩岸一場巨大災難,也是台灣的一場空前災難。國民黨在台灣表現雖不如人意,但民進黨沒有比國民黨更有責任與主張,馬英九雖偏執自我,而蔡英文則更偏執無品。六年來民進黨有何可圈可點的行為,有何高明的主張?民進黨如再執政雖不敢再“修憲公投”,但他們會立即放棄南海主權,會將“陸委會”放到“外交部”,會繼續無孔不入地“去中國化”。任何人對沒有任何改悔的民進黨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國民黨這些年來改善兩岸關係的努力抱有偏見,不是無知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背叛。我們對堅持“九二共識”和堅持“和平發展”的國民黨的支持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反對“台獨”不惜犧牲已有成果是決不可以妥協的。
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們與台灣交流似乎處處要看看民進黨臉色,要看看台灣青年情緒,這是很不正常的。我們尊重台灣歷史與現實,知道尊重台灣近45%選民工作的重要性,知道爭取台灣青年認同重要性,同樣,我們也希望台灣也要“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民進黨沒必要拿年輕人來壓大陸,今天台灣多數青年根本不知什麼是中國,何嘗懂做中國人的責任,他們今天借網絡,似乎可以呼風喚雨,似乎一夜就可成為名人,但他們畢竟是幼稚無知的,他們的前途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我們不應誤導他們,應該誠實告訴他們“一個中國”不可挑戰的基本常識。
中美應該共同管控台海危機
正如我前文中引用鄧小平的話“沒有台灣問題,只有中美問題”,美國始終是橫在兩岸關係中的一個問題。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致力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這種關係是鼓勵多合作少對抗,相互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走出一條後崛起大國與原有大國不衝突的新路。中國的這種願望是真誠的,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也是以美國為師,向美國學習也是真誠的。事實證明,中美是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兩種文明未必一定要衝突的。我們在許多方面是有過很好合作的,從聯合國合作到反恐合作,從氣候治理合作到全球經濟合作,甚至包括在遏制“台獨”方面合作,事實證明合作是必須的可能的。
當然我們不至於天真到認為中美之間所有矛盾會自然消亡,是可以調和的,我們畢竟有不同信仰,有不同制度,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有矛盾甚至是結構性矛盾。但我們可以建立起“管控”矛盾的機制,將矛盾及衝突管控在萌芽之中,不至於讓它失控,不至於讓它不可收拾,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程度。
近來我讀了美國著名台灣問題專家葛來儀大作:《新型大國關係:在台灣問題上分歧管理的內涵》,她與我有同樣的想法。她認為“面對即將進行的2016年‘總統’大選,中國和美國必須保持定期的磋商,兩國的官員和學者應該定期分享彼此對變化中的台灣形勢的評估,並確保雙方的政策和利益獲得對方充分理解”,“中國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如何繼續管理好雙方的分歧就顯得至關重要”。她用了“管理”一詞,我則用了“管控”,意思並不相悖。
鑒於美國與中國大陸有過共同反對“台獨”的經歷,因為當年“公投、修憲”將危及亞太和平,所以我們曾共同給予了反對。所以民進黨希望2016年“大選”美國能保持沉默,但美國卜睿哲表示了反對。我認為反“台獨”與鼓勵兩岸穩定是中美應該堅守的底線,應該共同管控。但中國大陸越來越多人擔心美國為“亞太再平衡”,以及在東海南海問題上與中國的矛盾,轉而支持“台獨”,來實現東海、南海、台海“三海聯動”,來遏制中國。這樣做的話太不符合彼此利益了。
我希望美國要多一點合作思維,因為習近平的“兩岸關係的新論述”,有許多積極內核,包括怎麼看兩岸的“分治”,怎麼看“中華民國”,怎麼看民進黨,怎麼看台灣“外交空間”等等問題,預留了許多空間。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環境與條件,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顯然缺乏氣氛與條件,馬英九推動的“和平發展”顯然創造了一定條件,但“太陽花學運”又破壞這六十年來的最好關係。可以說,今天世界上沒有一個政權如台灣這樣會自我折騰,人們把所有問題說成都是“政府”錯,有這麼多不切實際的要求,這麼閉塞與自大,台灣的價值迅速從世界視野中消失。新加坡創始人李光耀是一個公認的閱歷豐富的智慧老人,他的新作《觀天下》中,縱論了世上眾多國家,卻沒有了台灣的影子。他認為台灣的政治地位已被忽略不記了,他只一語概言:“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而李登輝之流的“去中國化”,“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這真是智人智言,一言中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11月號,總第2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