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破解兩岸政治問題可借鑒南非蒙特佛利會議經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7 00:12:35  


 
  第二,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須循序漸進,不可冒進和急於求成。處於政治變革期的南非,國內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問題的處理十分棘手,但其循著“紅鶴飛翔”方案所設計之路,逐步進行政治變革,並最終實現了從種族隔離制度向種族平等的民主制度的過渡。這為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物。另外,兩岸兩會(海協會和海基會)事務性商談也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物。例如,ECFA的全稱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所謂框架協定,是指在簽署正式協議之前所擬訂的綱目,先確定範圍和整體目標,具體內容則有待日後協商。(注19)換言之,ECFA既非最終協定,亦非一攬子協定,具體內容留待日後協商的辦法其實就是視ECFA談判為一種進程。兩岸商簽ECFA的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該過程經由雙方個別研究、雙方共同研究、協商、簽署、民意機構審核與生效實施等幾個階段。這是典型的進程式協商談判,而非結局式的一攬子協商談判。兩會事務性商談為兩岸政治難題的解決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主要包括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和恪守平等協商的原則等。

  要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就須開啟政治協商談判。由於兩岸政治問題的極其複雜性和敏感性,政治協商談判須選擇一個有利時機,同時應視之為一種不斷推進的動態進程,而非以一攬子或一項協議、一次(輪)談判解決所有問題。根據兩岸政治商談是一種動態進程,筆者認為,可把兩岸政治商談分為政治接觸、政治對話和政治談判等三個階段進行。政治接觸是兩岸政治商談的初級階段,也即召開形如蒙特佛利會議的研討會。政治對話是兩岸政治商談的第二階段,也即預備性磋商階段。在此階段,由兩岸官方各自指定代表進行政治對話,探討研討會上所達成的哪種預景更適合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並爭取就政治商談的程式問題達成共識,以利於對實質問題的談判。從談判內容上來看,兩岸政治協商談判可分為程式問題談判和實質問題談判,前者包括政治協商談判的名義、物件、議題、時間、地點和方式等;後者包括兩岸政治定位、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與簽署和平協定等問題。政治談判,即正式上桌談判,是兩岸政治商談的第三階段。此階段主要是對實質問題進行談判。在這些實質問題之中,由於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解決是其他實質問題解決的前提和條件,因此在堅持原則的同時,要具有靈活性。

  結束語

  在兩岸關係上,隨著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尤其是ECFA簽署後,兩岸政治問題便開始凸顯起來,難以回避和擱置。但由於它的複雜性和敏感性,解決起來會相當的困難。“鴕鳥政策”已不足以應對兩岸未來的挑戰;“武力政策”又不符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下,為促進兩岸關係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新的路徑,即預景分析,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改變固有思維或拓展心智模式,激勵我們進行思維創新,尋找新的破解政治難題之路。這條路徑也許會被駁斥為“太理想化”和“不切實際”,但我們嘗試一下又何妨?或許它會使兩岸政治難題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釋

  (注1)余克禮:《促進兩岸政治關係是深化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香港《中國評論》2009年12月號,第5頁。

  (注2)朱衛東:《後ECFA時期兩岸政治談判的準備與路徑》,香港《中國評論》2011年5月號,第7頁。

  (注3)唐樺:《兩岸關係中的「交往」與「仁」》,香港《中國評論》2011年2月號。

  (注4)(注5)(注15)eAdam Kahane, Solving Tough Problems: An Open Way of Talking, Listening, and Creating New Realitie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2004,pp.23-25, Pp.91-92. 

  (注6)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Mapping the Global Future,” http://www.foia.cia.gov/2020/2020.pdf, p.21.

  (注7) Kees Van der Heijden, Scenarios: The Art of Strategic Conversation (2nd Edition), West Sussex: John Willey &Sons, Ltd, 2005,p.92.

  (注8)(美)比爾.賴爾斯頓、伊漢.威爾遜:《情景規劃的18步方法》,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p.17。

  (注9)Graham H. May, The future is Ours : Foreseeing, Managing, and Creating the Future, Westport, Conn. : Praeger, 1996, p.164. 

  (注10)(注11)(注12)(注13)(注14)(美)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p.8、9、13、179。

  (注16)Kees Van der Heijden, Scenarios: The Art of Strategic Conversation (2nd Edition), p.240.

  (注17)徐大同主編:《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314。

  (注18)(美)鄧尼斯‧舍伍德:《系統思考》,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導讀第1- 4頁。

  (注19)李義虎:《ECFA開啟兩岸經貿關係的新時代》,《亞非縱橫》2010年第4期,第19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8月號,總第16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