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欣 |
中評社台北6月6日電(作者 紀欣)5月27日,施明德、蘇起等七位藍綠人士召開記者會,對兩岸關係提出“大一中”架構及五項原則,主要內容包括尊重現狀、承認兩岸分治、消除敵對、承諾互不使用武力、兩岸各自參與聯合國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等等。
有藍營學者及媒體稱“大一中架構”是“九二共識”的延伸,蔡英文則認為該方案缺乏社會共識,美國兩岸問題專家也分析,提案者顯想幫助民進黨擺脫困境,但其前景不容樂觀。
跨黨派人士想促成藍綠和解,也想建構兩岸互動模式,有其苦心,但基於以下理由,該方案恐使兩岸問題治絲益棼。
其一,該方案主旨在化解台灣朝野、藍綠對立的僵局。3月的反服貿學運,的確讓人驚覺到,統獨紛擾不僅出現在歷次選舉中,現在連民生議題也被泛政治化,統獨立場涇渭分明。只是,七人小組成員未必具社會代表性,也未必有化解藍綠對抗的影響力,卻採用了出口轉內銷、放話手法,使原本可能有討論空間的構想破局,至為可惜。有附和者要求大陸雍容大度“以大事小”,不過,兩岸問題乃國家民族大事,任何領導人都不可能圖一時之便,成為分裂國家的歷史罪人。
其二,該方案又旨在建構兩岸和平。其實,去年6月吳伯雄經馬英九授意在“習吳會”上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使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更加穩固。如七人小組認為“不統不獨不武”過於消極,就應呼籲馬政府引領民意,讓“一中框架”深入人心,並及早與大陸展開平等協商,提出合情合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