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環保責任轉嫁消費者 塑料袋有償使用引爭議
1、環保成本不該轉嫁民衆 “限塑令”偏心引爭議
中國前不久頒布的“限塑令”,在頒布之初受到熱烈擁護,近期却開始成爲人們爭論的話題。在環保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利用價格杠杆來促使人們保護環境,多數人是理解也支持的。但如果將環保成本全由公衆或消費者承擔,很可能會打擊人們的環保熱情。(北京《北京青年報》)
有論者指出,公共政策應該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擔。消費者使用普通塑料袋固然要爲相應的環境損害埋單,但購買塑料袋的商家、生産塑料袋的廠家,甚至負有環保職責的政府,它們分擔成本的份額又在哪里?(河南大河網)
有人因此建議,商家可以向不使用塑料袋的消費者適當讓利;政府可以對這樣做的商家予以適當補貼,對生産環保購物袋的廠商實行稅費優惠。這些著眼于“獎”的措施更能體現政府的善意,彰顯其在環保方面的責任,更有利于民衆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幷付諸行動。(北京千龍網)
2、塑料袋收費是“變相漲價” 加重民衆生活負擔
“限塑令”出臺後,部分消費者質疑塑料袋收費是“變相漲價”,增加了大家的消費成本。既然政府的目的是要禁止使用塑料袋,那麽超市就不該再向消費者出售這種不可回收的袋子。如果像許多專家建議的,一個塑料袋收0.3元,在物價不斷上漲的現在,許多低收入家庭明顯感覺到了壓力。(新加坡《聯合早報》)
對此,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張梓太認爲應該采取鼓勵的方式和責任均衡的方式,不要讓消費者感覺到壓力。張教授說:“一項好的政策要落到實處,得能調動大家積極性,不能給守法者增加新的負擔和不方便,這樣才能更好的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支持。”(香港中評網)
而據記者瞭解,目前市場上普通的塑料袋成本價在0.1元左右,而各超市使用的塑料袋,加上設計、印刷等工序,成本在0.1—0.3元之間。很多人擔心,定價如果太低,買的人照樣很多,“限塑令”就成了“走過場”;而價格太高,或者各地價格相差太大,則有可能導致塑料袋的地下交易甚至倒賣行爲,也同樣起不到抑制塑料袋消費的作用。(山東《大衆日報》)
3、塑料袋收費消費者買單 商家恐將乘機盈利
目前,許多超市免費提供的塑料袋,其費用實際已分攤到每件商品價格上。如果商家對塑料袋再收費,就不能重複計入其經營成本,商家應適當降低商品價格,但現在有哪個商家真正願意以實際行動來實踐這一環保消費的理念?現在離“限塑令”實施還有4個月,超市商場有充裕的時間重新厘定商品價格。如果實施後商品價格依舊,超市出售塑料袋反而成爲新的利潤增長點,消費者成爲實施“限塑令”成本的唯一買單者,那麽有人將會認爲:環保是全社會責任、理應成本共擔,“爲何讓市民‘買單’、商家却額外再賺一筆,政府責任何在?”(上海《新民晚報》)
“限塑令”更受詬病之處在于,無論價格高低,付費塑料袋對商家來說都是一種“有害的限制性商品”,而商家成了贏利主體。商家省下了免費提供塑料袋的開銷,却沒有出于自身成本考慮而“限塑”的壓力,相反是塑料袋賣得越多越獲利。而無論零售商們通過塑料袋“多收的三五鬥”如何積少成多、集腋成裘,這筆款項都很難回歸本源、用到環保事業中去。(北京《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