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光裕案撲朔迷離 媒體求證碰壁
1、媒體求證紛紛碰壁 “黃光裕被調查”諱莫如深
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黃光裕被調查事件”近日成爲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由于有關部門遲遲沒有作出明確回應,使得傳言猜測盛行,公衆莫衷一是,媒體報道混亂,先是稱黃光裕21日被傳因涉及經濟問題,正協助公安部門調查;也有消息稱,國美電器董事長黃光裕17日因涉及經濟問題被調查;還有報道說,黃光裕接受了兩天調查,21日就結束了。包括新華社、香港《大公報》等多家媒體都在試圖向國美公司、警方等多方面求證該消息,然而,不僅警方拒絕回應,國美公司也遲遲未對此事發布正式公告。(上海《每日經濟新聞》)
事情早在11月22日,在股市休息的日子裏,由香港一家媒體最先爆料,因涉及經濟問題,國美電器的董事局主席黃光裕于20日被警方帶走調查,據傳,黃光裕被調查的起因爲“涉嫌操縱市場”,即黃光裕涉嫌操縱其兄長黃俊欽控股的*ST金泰的股價。這些消息在網上被熱炒,成爲周末裏最熱的話題。
此後,北京、上海、香港等多家媒體的記者紛紛向國美公司求證該消息,國美電器公司諸多高管的手機或者無法接通,或者接通後不予回應,甚至還要求記者不要報道該消息,還有的人士透露說國美電器公司的管理層已下達命令,不能對外透露任何有關黃光裕的消息,直至事情明朗化爲止。11月24日中午,國美公司在給新華社發去的聲明中仍然强調“國美電器管理層正在核實相關情况,目前國美電器沒有接到任何部門與本傳言有關的法律文件”。(北京《北京晚報》)
2、暴露信息披露缺失 國美危機公關難盡人意
就在黃光裕事件被媒體披露後,傳言的版本越來越多之時,截至11月26日下午5時,國美電器仍未進一步公告說明,只是在24日公告表示正在核實。對于如此明顯的信息披露缺失,上海法律專家指出,國美電器未及時公布黃光裕信息,涉嫌構成對股東的欺詐行爲。
一家上市公司如此進行信息披露,是不應該的。投資者等待的確切消息,是上市公司正式的公告,而不是說法各异的媒體報道。雖然黃光裕事件較爲敏感,被調查的原因可能尚未有適合公布的定性說法,但對于黃光裕有沒有被帶走調查,國美電器怎麽能長達三個交易日失語?公司對大老闆的下落都難以給出答案,如何讓投資者信任?(北京《中國經濟時報》)
對國美電器來說,黃光裕事件是一個危機事件,考驗其危機公關的能力。國美發言人何陽青24日表示,“黃光裕是國美的發起者和大股東,但不是國美的全部”。可在外界看來,國美電器的危機公關顯得蒼白無力。連媒體追問、股東關心的黃光裕的下落都不能在第一時間給出答案,又怎麽將國美電器與黃光裕事件“切割”?從新浪網的調查來看,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美電器的商譽。截至26日下午5點,約有4.9萬人次參與調查,其中,53%的網民對國美電器的品牌信譽因此産生“懷疑”,持“信任”和“沒什麽影響”觀點的分別約占29%、18%。(北京和訊網)
3、事關社會公衆利益 媒體采訪不應面對“冷臉”
從新聞學的角度看,黃光裕身爲中國首富,其接受警方調查,具有足够的新聞效應。但對于黃光裕近幾日的情况,各家媒體的說法幷不一致,個中原因自然是媒體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最可靠的消息來源,自然是公安機關,但迄今爲止,仍然沒有公安機關對此作出明確的說明,這導致各家媒體在報道黃光裕一事上,用語模糊,用詞各不相同。除了警方的權威消息外,來自黃光裕所在的國美電器方也始終不予回答,缺乏權威消息,又缺乏了側面佐證,自然讓媒體只能在有限的消息渠道獲知的信息中,小心求證。(北京《新京報》)
作爲2008年的中國首富,黃光裕不僅擁有香港上市公司國美電器35.55%的股份,市值140億元;同時擁有零售類非上市公司100%的權益。國美電器集團在全國近300個大中型城市擁有1300多家直營門店,旗下擁有國美、永樂、大中等全國性和區域性家電零售品牌,黃光裕旗下還包括北京鵬潤地産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開發了鵬潤大厦、鵬潤家園、國美第一城、明天第一城等地産項目。被綁在“國美”鏈條上的供應商、員工、股東、業主要以百萬計,黃光裕是否出事了,能否儘快得知這個問題的確實消息,對這些人來講,是至關重要甚至是事關身家性命的大事,而國美公司遲遲不給回應,這就難免造成某些供應商已經開始天天在國美公司門口等著要錢的局面,而購買了國美股票的股東更是心焦:買還是賣,這都是個問題。有關部門以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說法搪塞媒體疑問,把本來應該公開的事情搞得神神秘秘,實際是對人民知情權的不尊重。(北京《北京晚報》)
其實,黃光裕們被關注絕對不是一個個體現象,2005年先後傳出的健力寶原董事長張海被拘留、科龍原總裁顧雛軍被拘留,今年年初傳出的中大恒基原董事長劉益良被拘留等消息都是首先由綫人爆料,然後經媒體多方核實才慢慢還原真相的,在求證過程中,媒體同樣遭遇了很多“冷臉”,其實,媒體關注這些信息,幷非要炒作,而是因爲它涉及到公衆利益。(上海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