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國老一輩華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7 11:17:04  


 
  年老者,“獨居”者

  像易老這樣,和家人分居的老移民不在少數。徐奶奶因女兒定居英國,於1995年從廣州移民倫敦。目前能領到每周一百多鎊的養老津貼,住在離女兒家較近的Sloane Square老人公寓,房租每周約90鎊,政府補助80鎊,自己承擔10鎊。

  曲爺爺57歲時只身來英,後獲永居。退休後政府建議他住進老人院,但曲爺爺生活上不需要他人照料,再者居住在老人院的長者以英國人居多,交流不方便。曲爺爺堅持自己申請公租房,請華人朋友幫助填寫提交申請資料,經過兩年的等待,終於被分配到倫敦治安較好的區域,且可全額享受政府發放房屋津貼,每月485鎊。

  據華人華福信托基金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有8300位華人長者在大倫敦區域居住。這些老人大多獨居,缺乏與子女的溝通交流,又因對英語的掌握甚少,有被英國社會邊緣化趨勢。

  基金會主席陳寄嶠說:“華福信托基金首先要關注英國的第一代移民,讓他們安享晚年,老有所居。”基金會主任William Thomas表示,雖然華人老人可以直接向英國本地的福利機構尋求幫助,但由於英國機構大都不提供中英文翻譯服務,並且對中英兩種文化“老有所居”的理解有差異—華人老年群體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他們希望“四世同堂”,即使無法“四世同堂”也想盡量住得離家人近些;希望與同胞群居養老。所以,華人移民直接向英國機構申請住房,就可能享受不到這些因素的考慮和照顧。在華人移民的居住問題上,除華福信托基金外,華人社區中心也提供相關服務,為老人們填寫英文申請表格,並根據老人家庭的實際情況,為他們申請居住地點和住房補助提出建議。

  “老有所居 老有所養”難持續

  20年前,在倫敦格林尼治區還沒有專供老華人華僑居住的公租房、養老院。由於工作的關係,格林威治中文學校的陳雪校長看到很多華人老人和子女分居,生活和精神上都無人照料,她便開始向當地council爭取專供華人居住的公租房。

  第一位住進格林尼治區公租房的華人就是通過陳校長介紹的。當初,這位老人的子女不看好英國的發展前景,決定移居美國,但由於美國簽證政策的限制,父母暫不允許同子女一起移居美國。出於對朋友的幫助,陳校長主動幫助老人游說政府,申請到公租房。“雖然英國可以有地方留下她,但是由於和子女分居兩國,看得出這位老人十分孤獨”,陳校長說,“很多時候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幫助別人做了件好事,這位老人現在已經走了,她晚年的遺憾也無法補救了。”

  除了住在公租房,和陳校長來往的老移民中還有不少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幾十年前,中餐外賣行業基本沒有競爭,薛銘(化名)二老年輕時超時工作,省吃儉用,終於到老來買下六幢房子,兩幢給兒子女兒,一幢自己住,另外三幢用來收租。但由於二老年輕時每天在樓下廚房工作十幾個小時,子女都在樓上看英語電視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較為淡漠,成年後與父母之間的親情也較為淡薄。二老生活上遇到問題,向女兒尋求幫助時,女兒的回答是“我沒有義務幫你解決問題,而且我還有自己的工作和小孩要照料。”老人英語不好,一次因收租被騙惹上官司,找兒子翻譯文件,而兒子卻在電話中說“我很忙,你發Email給我吧!”,說完便把電話掛了。兒子哪裡知道自己年邁的父母家中並沒有安裝電腦,更沒有使用過Email。

  移民,一生游移在多重社會體制和多元文化中,他們是移民政策上那條最脆弱的神經,每一次簽證條件的變動都會改變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但無論飄蕩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尋找一方遮雨擋風的屋檐,在屋檐底下“悠然見南山”才是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養”不僅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還需要自己和家人一起“養身、養心、養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