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倫敦華社中心無償服務僑胞 成華人之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0 10:13:54  


 
  凝力聚華心,甘為孺子牛

  在西方國家,對於做志願者服務社會有著很好的社會氛圍和歷史傳統。久居在此的華人也同樣深受感染,積極投身志願活動。

  同樣在華人社區中心,志願者也是重要的生力軍。目前,華人社區中心有超過60名志願者,每年貢獻超過9,000小時的服務,這些志願者服務於中心的各個項目,包括舉辦英語班和普通話班,籌款活動,輔導青少年和老年午餐會。馮經理談起這些志願者也是贊不絕口。“真的很感謝他們所作的一切,特別是在目前資金困難、人手缺乏的情況下,他們的加入讓我們倍感欣慰。”

  Rosemary在華人社區中心做了很多年的志願者,她對這裡有著很深的感情。“當初我的孩子們都長大了,生活一下子空閑了,我希望能做一些事情既能幫助別人,也可以充實自己。”Rosemary這樣說她來這裡的原因。在社區中心服務的日子里,她主要是幫助這裡的老人們做咨詢服務,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困難。工作很瑣碎,但是卻很充實,Rosemary說:“在這裡我不只是服務別人,我自己也覺得收獲很多,在這裡認識了很多人,大家在一起時間長了,大家就成為了朋友。而且還可以參加一些興趣班,豐富自己的生活。”

  其實,像Rosemary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是這只隊伍裡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他們不計回報,無私奉獻,支持社區中心的發展。馮經理希望能夠有更多來自不同生活和文化背景的朋友加入志願者團隊,相信這樣會為社區中心的發展帶來新的氣象。

  老驥有所養,垂髫樂宜學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的義務。但是,在西方子女通常在成年後都離家獨立,與家庭的聯繫並不是很密切,也沒有贍養老人的意識。老一輩的華人都還保留著這個傳統,但是那些從小在英國長大的中國孩子,由於從小接受的是西方的思想理念,因此他們贍養父母的意識也很淡薄。

  現在子女長大了,都離開了父母獨自生活。父母們終於落得清閑,但是也多了一份寂寞。尤其是那些喪偶的老人,因為語言和身體原因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生活更是孤獨。

  但是,他們卻在華人社區中心找到了心靈栖息地。因為華人社區中心非常關注長者的生存狀況和心理健康發展。中心開設了的國樂班吸引了很多老年朋友的參與,老人們在這裡不僅能學到一些有趣的知識,還可以認識一些同齡的朋友,大家聊聊天,話家常,交流學習感受,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大家幫忙想辦法。這樣不僅充實了生活,更是放鬆心情,讓原本空虛的內心變得充實。

  在社區中心教國畫的蘇老師多年來前倫敦辦畫展,她來到當時的華人社區中心看看有沒有文化交流項目,當時的中心負責人說:“那就請您在這裡開個國畫班吧。”這一開就是15年,她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而最讓她感動的就是學生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有一個學生跟了蘇老師學了13年的國畫。

  學習二胡的黃女士說,她一直都非常喜歡中國古典音樂,以前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好好學習,現在退休,她決定要好好發展自己的興趣,而華人社區中心剛剛為她創造了這個機會,讓她的退休生活更加精彩。

  除了關注老年人發展,華人社區中心也對年輕一代也關愛有加。社區開設的傳統文化興趣課程都是對年輕人開放。同時,社區的青少年俱樂部還會在暑假開設“暑期青少年計劃”,開展體育、旅遊等活動。

  跟黃女士一起學習二胡的大學生肖釩是在朋友的介紹下來這裡的,他覺得在國內自己對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國內的小孩現在都熱衷學習西洋樂器,反倒對國樂的熱情不高,自己在這裡可以學習一些中國傳統音樂也不錯。

  在這裡學習的很多都是長者,兩代人在一起交流代溝自然不可避免。但是,肖釩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些長輩們都非常開朗,雖然他們的普通話不太好,但是平常一起上課的時候大家交流都不成問題。兩代人一家親,好不熱鬧。

  後記

  回首30年,倫敦華人社區中心為服務僑胞而生,解人燃眉之急,供人生活所需,使當地華人找到了心靈的依托。面對著世界艱難的經濟環境與華人需求的變化,華人社區中心高瞻遠矚,及時意識到若要保證為華人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務和設施,必須緊跟形勢、評估自身優劣勢,積極尋求創新與改變。

  資金減少、人手短缺也許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但是不斷求新求變的華人社區中心已經做好準備迎接各種挑戰,致力於幫助和促進華人融入英國主流社會,成為倫敦領先的華人社區中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