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何亮亮:灾難面前 中國軍隊無愧爲國之棟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5 10:24:45  


5月16日上午,濟南軍區某集團軍官兵列隊准備乘車從西綫開赴汶川。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香港《文匯報》6月5日發表何亮亮撰寫的文章說,多難興邦,是人們熟知的一句話。其實多難也興軍。四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救灾中的先鋒與主力作用,海內外有目共睹。解放軍無論是抵禦入侵、保衛和平還是搶險救灾,都是强大力量;在灾難面前,中國軍隊無愧國之棟梁,威武之師,文明之師。海外媒體不僅從救灾中重新認識中國,也重新認識了中國軍隊。 

  文章摘錄如下:

  筆者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即撰文初步分析了軍隊救灾的一些特點。上周筆者有機會到四川灾區,直接采訪參與救灾的一些軍隊單位,包括濟南軍區抗震救灾前綫指揮部(前指)、空軍後勤部救灾指揮部與二炮抗震救灾指揮部,在與相關將領與官兵的交談與實地探訪中,進一步了解軍隊救灾的事迹與特點,也注意到西方媒體對中國軍隊這次救灾的許多正面報道。 

  海外媒體特別是西方媒體,曆來對中國軍隊有偏見,其原因不一而足,總的來說,是從僵化的思維看中國軍隊。近三十年來,中國沒有與外國的戰爭,只有在台灣海峽的幾次軍事演習,引起國際間的注意,這些軍演本身是不對外的,西方媒體無從實地觀察,因此只能在中國的軍費開支增長以及一些有關中國軍事真真假假的信息做文章。西方媒體對于中國的軍隊,一方面也知道中國軍隊與過去的蘇聯軍隊不同,中國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也從不無故陳兵外國,但另一方面却對中共領導下的解放軍抱有敵意。 

  西方媒體這次從解放軍在四川灾區的搶險救灾行動之迅速,開始了解什麽是人民子弟兵。大批境外記者蜂擁而入灾區,他們在報道灾情的同時,紀錄了解放軍在餘震不斷、交通與通訊中斷的情况下,奮勇當先,第一時間深入灾區搶救幸存者,轉運受傷灾民;他們也紀錄了解放軍搶修道路橋梁,參與搶修電力與供水,清理廢墟,防疫,爲灾民搭建帳篷等臨時住所,爲灾民提供醫療,爲灾民中的學齡兒童設立臨時學校,還派出士兵擔任教師,這一切都不是事先排練好的,這一切都不是作秀,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巨大灾難和危機,面對這樣的灾難與危機,解放軍的表現反映了這支軍隊的傳統,反映這支軍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進步。 

  這次救灾也是對軍隊在和平時期應付重大危機的考驗,而解放軍成功地經受了考驗。10萬平方公里的灾區,面積猶如三個台灣,且多爲山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通訊中斷,這與戰爭爆發的情形非常相似,因此軍隊接到中央的命令之後,所展開的行動,不啻是一場大規模非作戰軍事行動。各軍兵種、各地部隊快速到灾區集結,從部署到出動、駐蹕、行動,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包括指揮、動員、交通、通訊、後勤、醫療等各個方面,都與作戰相同,其難度超過軍演,因而其成績與需要總結的問題,也更加具有實戰的意義。當前灾區的軍隊分爲五個責任區,各部隊統一指揮,分工負責,在灾區的防疫與重建將按照責任區展開。 

  其他大國特別是美國,年年打仗,軍隊的實戰能力因此不斷提升。中國軍隊已經多年未打仗,也不可能像美軍那樣動輒對外開戰,因此在和平時期,在國家全力發展經濟與推動社會進步的新時期,軍隊如何保持强大的戰鬥力,既是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通過四川救灾,解放軍成功地通過了危機的考驗。中國集成國力的提升,使解放軍的硬實力迅速提升,這是此次軍隊救灾行動迅速有效的物質基礎。中華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軍隊特有的思想教育,則是軍隊作爲人民子弟兵的有力證明與體現。 

  解放軍無論是抵禦入侵、保衛和平還是搶險救灾,都是强大的力量;在灾難面前,中國軍隊無愧國之棟梁,威武之師,文明之師。


    相關專題: 四川汶川縣8級地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